1a5b592b16b105dce2a5d2071a2ccd54
[核心提示] 当 Web 2.0 概念兴起时,很多人觉得编辑已死,纸媒也只能烧纸。慢慢地人们发现,2.0 时代带来了严重的信息过载,这种信息过载是不能通过机器来解决的。因此,当下我们的阅读应该在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同时加强传统的编辑化,而非一味的依赖 Web 2.0/3.0,依赖算法。

这是一个尴尬的时代,有人说。我们正在由信息爆炸的 Web2.0 走向信息收敛的 Web3.0 时代,在这一时代,整个互联网的信息仍然在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个人而言,获取所需的信息会更快速准确,即对个体而言,信息则是收敛的。同时,在这个时代,我们阅读的目光也因为移动设备大肆出现,逐渐由传统电脑屏幕转向了移动设备屏幕上,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呢?

从 Web1.0 到 Web2.0

如果说 Web1.0 是一个内容匮乏的时代的话(需要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来建设互联网内容),那么 Web2.0 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 UGC 形式的涌现让所有人都成为了内容的创造者,专业编辑逐渐被边缘化。而随着互联网的信息的飞速膨胀,在标榜着多人贡献的 Web2.0 时代,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信息过多导致了信息重复和信息过载。所谓的过载,其实是无法筛选信息而造成有价值的信息减少,接收到的大多信息都是无意义或价值低的。这一点在以前的 Web1.0 是几乎不存在的,因为除了信息量比较少外,在 Web1.0 时代,由编辑或专业人士审核把关的内容其实是一层过滤,信息的生产和流通遵循着“先过滤后发布”原则, 而在 Web2.0 时代,确是“先发布后过滤”,而这个过滤到机制从从最早的 RSS 订阅模式到稍后的 Digg 等根据热度和时间进行的聚合网站,逐渐发展到现在的以社会化推荐和个性化推荐为主的模式,它们都一直没有很好的消除掉信息过载的问题。

当下主流阅读模式

以好友推荐为主的社会化推荐(Social Graphs)

以 Flipboard 为代表,它通过分析用户在社交网络,包括像 Facebook、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以及 Twitter、新浪微博等微博服务等上面的好友的信息作为信息源,直接抓取某些链接背后的文章或图片后重新编整组织,再以新版面呈现出来。因为 SNS 是基于亲朋好友和自己可能会有共同兴趣或共同关注的好友,因此这些内容的相关度会较高,也更贴近个人兴趣。

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个性化推荐(Interest Graphs)

以 Zite 为代表,它通过分析用户对不同来源/不同主题的信息进行的收藏/转发/忽略/屏蔽等行为数据来计算出用户的喜好, 对用户的社交关注/新闻订阅等初次筛选的数据进行再次筛选, 为用户推荐相关度更高的信息。

主流阅读模式的缺点

SNS 和基于 SNS 的信息源不适合阅读

基于社交网络的推荐是不靠谱的,除了好友数量不会太多造成信息面较窄外,将社交网络信息流作为阅读信息源从本质上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很多人其实已经被 SNS 这个群体性的平台所腐蚀,就像勒庞的《乌合之众》所说的那样,”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个人在融入群体性的微博后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更加容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

因此很多情况下,你所看到的信息都是被左右过的,尤其以微博为甚的 SNS 大染缸,很多信息进去后经过在被暗示和放大后的各种评论、转发、修改、再转发后会变得肢解、曲解,甚至会因为缺失和断章取义变成谣言。任何力量的过度放大,都会模糊背后的真实,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冷静、理智和客观的信息,而不是这种无法保证被左右过的信息源。

推荐算法是万能的吗?

或者你会说,我们还有算法,联想到未来可能会到来的基于语义搜索、数据挖掘和智能匹配的 Web3.0 完全个性化时代,很多人也都看好它。诚然现在和未来的趋势都是以算法推荐为主的,但是在当下,算法并不是万能的。例如国内以优质算法著称的豆瓣,绝大部分上充当推荐角色的还是你的友邻,而不是经常不靠谱的豆瓣猜。当下算法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推荐的重任,毕竟算法是死的,很多时候一点点意外就会造成严重的匹配偏移。例如现在的阅读应用都是需要个人用里面提供的“源”或自定义的“源”来聚合后才能形成个性化定制的信息“流”,在这种以算法为主的筛选过程,单个及多个应用内的重复“源”让定制的难度增大,需要磨合的时间变长,一旦你的兴趣产生一点变化,这个偶然的打断会使得过滤机制出现纰漏,因为算法还没有智能到可以识别一些例外。

社会化/个性化阅读的问题

其实在现在,几乎所有的阅读应用中关于社会化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两者都兼有,像鲜果、Zaker、网易阅读等,没有太多的差异化。诚然,这些应用中完备的使用偏好设置,可以给用户带来个人定制化的良好体验。但是它依旧会造成信息重复、降低信息质量、产生回音室效应并使得意外发现的内容减少。

1. 造成了信息重复

在当下的阅读应用里除了社会化和个性化阅读模式外,还包含了 Google Reader RSS 阅读 和 Read it Later(Pocket)稍后阅读等功能,部分甚至把传统阅读应用的书城模式都添加了进来。一锅烩的后果是造成了很多信息重复,此外很多频道的内容也是各种重复,这种重复不仅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它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焦虑烦躁等。

2. 降低了信息质量

与 Web2.0 网站类似,很多阅读应用在抓技术,抓产品,抓市场的同时却忽略了内容本身,或者说是保证了内容数量,忽视了内容质量。要知道真正吸引用户永远是 80-20 准则里的那 20% 的内容。无论是信息还是科技,我们所要永远都是那一小撮高品质的东西,而不是沉浸在全盘的大杂烩中。

3. 未消除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的究其原因是过滤机制不合理,那么基于社会化分享和个性化定制的过滤机制能否消除信息过载呢?不能,现在的你随便打开一个应用肯定还是满眼的频道,很多关键字聚合也是从一些频道里直接机器全盘抓取的,至于像数码、科技、互联网这样的分类不准确的重复频道聚合更是常见,此外从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络里获得信息更是经常与前面的信息所重复,可以说当下的阅读应用对消除信息过载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4. 产生回音室效应

这样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工具存在风险,因为它们会产生回音室(echo chamber)的效果,即我们只读我们想要阅读的东西,因此只会听到我们想听到的讨论。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一直得到加强,自我的意识会减少。这种算法主导的过滤会减少我们扩展视野的内容,导致你自己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想着你所想的永远都是正确的。例如只生活在新闻联播、环球时报、参考消息里的人他们所看到的永远都是那么几条新闻。

5. 意外发现的减少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我们没有预料到会出现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意外发现”,这种意外发现的内容很多时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意义更大。而以算法为主的推荐在“意外发现”要弱于以人为主的内容生成(意外与算法暂时是有冲突的),长此以往,我们的信息接触面可能会日渐狭窄、同质化,从而失去了发现带给我们灵感和惊喜的新信息的机会。此外,对于个人兴趣范围的扩展也是相当不利。

从电商导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那么当下这种阅读模式应当如何改进呢?其实可以从时下最热的电商上学习。近来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商导购领域,编辑精选的实例越来越多,包括以杂志思维做导购的果库、走 PGC 专业生产内容的 LC 风格网、依旧是以编辑主导的逛(guang.com),即使走用户生产内容的美丽说和蘑菇街在最后一步也是通过人工编辑的方式来挑选出最终的商品。就像果库联合创始人廖锦有所说的那样“在资讯泛滥的现在,编辑力的作用是一定会放大的,我们相信内容的力量。”

其实在阅读里面也应该有更多的像电商导购那样的编辑精选,因为从本质上说你想阅读的信息或文章和你想购买的商品是等同的。例如东西网新版,其目的就很明确,想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重归“精品阅读”。在当下这个信息过裕的时代,如果没有这种精品筛选的话,我们的阅读会比以前信息匮乏时代更加难以进行。

信息提供者如何进行精选?

1. 增大专业编辑人员进行更多的人工精选;

2. 增大人工精选所占比例;

3. 改进机器筛选算法,将部分信息站点的全站源抓取改为对应某单一高质量作者源抓取。

新时代的编辑力

整体来说就是现在的移动阅读应用除了社交化、个性化还应该更多提升编辑力,一些频道应该以人工审核文章为主,而不是简单的 RSS 站点抓取聚合或笼统泛滥的关键字筛选,就像@范怿Ryan 说所的一个信息站点输出的不应该是品牌而是以文章为主,以作者为主,应该是一张纸一张纸的去消费的内容。聚合不应以机器为主,而以人工为主,因为算法在精选这方面的暂时还是远远与专业的人工相比的。这种由编辑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推荐模式是可以迎合占多数普通用户的胃口的,而剩下的少数用户依旧可以利用原有的个性化过滤机制来满足其需求。

这种回归 Web1.0 的编辑精选并不是逆潮流,在当下信息泛滥的时代,尤其在语义网络和算法根本达不到人们所需要的时候,这种最传统的回归就尤为重要。而最近的东西网新版、读书马上、每日一问和悦读 FM 等类似的精选阅读网站和应用的出现似乎在印证着这一模式。未来相信类似的垂直网站和应用会出现更多。

Web 2.0社会化阅读个性化阅读信息过载编辑力移动阅读

已有17条回复我要回复

Medium accbe7c59340d609c64c2a4681e141fc
depthsky·2012-05-31
其实媒介和内容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书……
Medium 45d4993c837ef0f5b0fb170da51c3335
JansPursue·2013-05-19
对啊,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早已被无穷的信息所覆盖,碎片化的信息更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或许我们真得是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地阅读一下了,阅读不能再一味的只追求数量,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质量啊!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口味一下阅读吧,不只要广度,更需要深度!
Medium 4e4dd6e9e11bbe005628fb23894ae1c8
掘金者xx号·2012-05-31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个人在融入群体性的微博后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更加容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
Medium 4a0fc2f197f6d28f4a0dc106065487b0
Procaine·2012-05-31
阅读的进化方向被Web2.0改变,也被Web3.0改变,可终究是被技术员和编辑改变
Medium 878018499ce4d38a5659e45ee450887c
轻重·2012-05-31
RSS订阅本身就是自我筛选,而且是第一层筛选机制——选择自己认同或反对的信息源。这也是我偏爱rss和google reader的本质原因。作为读者,我并不让推送、精选成为主要信息源。主动寻找的乐趣和成就感依然存在,而且我猜测,阅读层次越高,主动寻找的比例也越大(当然也非绝对线性)。希望做阅读的童鞋能考虑这个方面,而非一味优化算法、运用人工等等。
4
amazinglv·2012-06-28
像zite这种比较适合高端用户,他们喜欢发现,探索,并乐于这样去发掘好的内容并能从中找到阅读乐趣。zite总会给用户一个选择题,是或否,对或错,这个过程对普通用户并不轻松,接受起来就会有障碍。做这种产品的时候明确你的受众用户很重要,特性完全不一样
1
aobo·2012-06-02
傲游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时常感到口渴难耐。
Medium f4c9f0b288f360f667ef033102568aff
Gauin·2013-07-14
信息的海洋,知识获取依然很难。
3
fatuan·2012-06-03
不同意作者给出的思考,向1.0靠拢,只是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产品解决方法,其实sns和digg两者结合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通过这两层过滤优质的信息自然会浮现出来~
Medium b6f6bd6a2b432bc123e634bf48f99409
Slideness·2012-06-27
任何优质的信息都需要一定权威的引导,优质的形态不是自然形成的,一个信息必然会引发不同声音,所以决定信息是否“优质”的,还是传统编辑。
2
wangzy·2012-06-27
信息泛滥,单一的产品不能满足一个用户的阅读,或者重复无用信息太多(微博等),或者信息量冗杂,分类麻烦(新闻客户端),而定制类阅读,真真满足不了用户的阅读习惯。线性精选信息,或许更能在信息泛滥的今天,给予用户更准确、易读信息。
6
Kaldr·2012-06-28
信息过载就更需要微博,更需要个性化。2.0时代的“分享”的核心价值在于社交的自我过滤,社交网络错误过于依赖一些炒的过热的信息,导致了各种信息过载问题,但是并不影响“分享”和“过滤”的价值,现在的乱不意味着时代都错了。如果还逆着潮流做,加强编辑,必然是倒退,甚至会更乱。Facebook让社交变得可阅读,何言SNS不适合阅读?如果作者所言阅读是基于interest的阅读而非social+interest的阅读,那还是在基于1.0的概念。微博出来之后,就像tweeter出来打击了reddit和digg一样,传统interest或者news阅读深受打击,很说明问题了,无论是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信息过载也好,个性化也好,都不能倒退。
Medium 2ef30ac5cec7bf247aa5c64e4a83dbb8
霹雳瘦兽·2012-07-17
好奇“极客”是怎么筛选的呢?哈哈~
Medium 6e9e04c276f90153dda251018c84d127
cczrock·2012-07-17
很喜欢无觅
Medium 6e9e04c276f90153dda251018c84d127
cczrock·2013-01-17
微信公众账户订阅其实就有点RSS订阅的味道,只是场景不一样了
Medium 00953d6c3ccc6c4342b29e237dc5a0be
东郭·2013-03-14
4. 产生回音室效应 5. 意外发现的减少 其实我已经感受到这方面的问题了。在我的chrome里,我浏览的网站基本上就局限于常去的八个网站里了。当我打开新浏览页,我不知道我要去哪个网站,最后随便在八个网站里点一个进去。连书签栏都很少去了。 我的GR里有几十个源,每天都有1000+的未读条目看不完,这应该算信息过载了,但我还是觉得有什么是我没看到。
Medium 45d4993c837ef0f5b0fb170da51c3335
JansPursue·2013-05-19
Web2.0模式之下的阅读应用除了社交化、个性化还应该更多提升编辑力,好的内容更加能够吸收读者,精而深的垂直性阅读网站比泛而不精型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更加适合Web2.0模式之下的读者们!
Default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