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著名的「20% 时间」计划相信大家都早有耳闻,这项计划旨在鼓励员工拿出工作时间的 20% 去做一些在日常工作之外的事。虽然这项计划在推出之后受到了一些争议,比如有人就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噱头大于实质的面子工程,不过它还是为 Google 赢得了不少的赞誉,并且这个计划也诞生了一些诸如 Google News、Gmail、Google Sunroof 这样的产品。
不过,「20% 时间」毕竟也只是「小打小闹」所以,在去年 4 月的时候,我们为大家报道过 Google 创立了一个内部孵化器的消息。Google 的这个内部孵化器名为「Area 120」,它将会由 Google 的两位高管 Don Harrison 及 Bradley Horowitz 共同领导。在这个计划内,Google 的内部员工如果有了创业的计划并且通过了审批,它将会得到 Google 的相关支持,并且 Google 也会理所当然地成为其投资人。下面是 Area 120 计划运作的一些要诀:
- 首先,这个创业团队必须是来自 Google 公司的,他们要向 Area 120 计划提交一份商业计划书,如果通过了审批,它就能进入这个计划中。
- 其次,这个团队将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中暂时抛开 Google 的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创业计划当中去。如果获得了初步成功,它可以向 Google 寻求进一步的资金支持,甚至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分离出去成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当然 Google 还会是它的投资人并占有一定的股份。
- 当然,如果不幸创业折戟,你也不必担心会受到什么损失,老老实实继续回 Google 上班就好了。
而最近,这个内部孵化器终于推出了一款新产品——Uptime。这是一个目前只在 iOS 平台上线了的 App,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让用户能够和自己的朋友一起看 YouTube 视频。
作为 Google 旗下的产品,这款 App 需要以 Google 账号登录,然后你就能在上面看到你的朋友们都在看哪些视频,然后加入进去和他一起看。当然,作为一款以「社交」为主打的应用,评论、分享、发表情等基本功能都一应俱全,好友们可以一边看《吐槽大会》一边吐槽了。
当然,这款新应用目前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它还不支持直播功能,用户也不能自己上传视频,只能观看 YouTube 已有的视频,也没有私信功能等等。不过,鉴于这款应用目前还停留在内测阶段,需要邀请码才能使用(不过故意留了一个 bug,只要输入「pizza」就可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美区 App Store 下载试试看),所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想使用这款 App,必须放弃一些隐私的要求,你必须同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看视频的记录)
(整个产品的界面非常简单,只有下方的搜索栏可以发现其他视频)
(进入视频界面之后,社交互动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失血太多换来的教训
事实上,对 Google 来说,他们推出这样的一个项目也是从这么多年「血的代价」中换来的教训。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Google 很多的员工都有自己的创业想法,但「20% 时间」计划只能被局限在 Google 已有的产品框架内,因此,众多的 Google 员工为了更广阔的创业目标,都选择了出走。正如外媒 engadget 所说,「如果你在硅谷扔一根木棍,那你很难不砸到一个由 Google 前员工所创立的创业公司。」
就在去年,Google 刚刚失去了他们 Advanced Technologies and Projects (ATAP) 项目的负责人 Regina Dugan,大名鼎鼎的 Project Tango 就是她的杰作,而她选择了转投 Facebook 去继续她的职业生涯。而在之前,Kevin Systrom 也是在 Google 工作了两年之后最终出去自己创立了 Instagram。这些人才的流失不仅让 Google 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反而给竞争对手们(比如 Facebook)增添了不少帮手。因此,Google 当然需要做点什么来减少这种损失。
不过,这个项目真的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吗?恐怕连 Google 自己都不会相信。在硅谷,只要你有好的 idea 和项目计划,资金什么的根本就不是问题,同时你还能享受到完全的自由。Google 所能提供的更多只是一种创业时的「安全感」,毕竟如果你失败了还能继续回来上班,这种吸引力对于创业者来说恐怕是聊胜于无了。
但我们从 Google 的角度来想,这个项目对他们来说除了可能出现的创新项目,更多的还是要刺激自己内部的创新精神。正如拉里•佩奇在一年前 Alphabet 成立之时所写的那样,「Google 的目标之一就是去帮助那些伟大的企业和公司蓬勃发展」。「20% 时间」计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有点小;Area 120 更大一些,但究竟实施效果如何还待观察,毕竟 Uptime 还只是一个新生儿。
但这种企业内部的创新计划似乎值得不少大企业去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