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互联网医疗孵化器 Rock Health 年度报告显示,2014 年和 2015 年是互联网医疗增长性爆发的历史高峰时期,每年都有超过 40 亿美元资本涌入,甚至出现单季度投资总额就超过过往一整年投资数额的情况。
到了 2016 年上半年,整个移动医疗的交投萎缩,虽然整体融资金额不少,但是领头羊们的大额融资一枝独秀(如平安好医生的 5 亿美元),新手再难入场。创投数据库 CBinsight 数据显示,2013 年该领域 36% 的投资交易是种子或天使阶段,而 2016 年种子和天使阶段投资交易仅占 5%。
从资本层面看,寒冬已至,医疗 O2O 企业盈利模式模糊,回报周期较长,这对行业、创业者、投资方的耐心和信心都是极大的考验。由于难以对投资回报率(ROI)进行追踪以及回报周期过长,许多投资人对移动医疗项目失去了兴趣。
医疗行业专业门槛高;公立医院在领域内具有垄断性;生病为低频需求,用户的手机使用场景尚未成熟;既懂互联网又懂医疗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医疗 O2O 的发展举步维艰。
但另一方面,创业者和投资人却一致看好移动医疗领域的未来。巨头们纷纷找准赛道布局,医疗行业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仍然能拿到巨额融资。
在中国,医美市场从 2012 年起每年的平均增长超过 20%,但一些基础医疗领域却在经历负增长。刚刚完成 3.45 亿元融资的更美创始人刘迪说,要度过寒冬,首先要找准赛道,「医疗领域创业必须要找到一个医院可以主动找上门合作的领域进入。医美就是这种行业,受限于传统的经营策略和媒介融合,医美机构会把 50%—70% 的成本用于获取用户上,这才是真正等待被解救的痛点。」
中国的基础医疗难以「移动」,是否意味着基础医疗领域的创业没有机会了?那么,移动医疗领域究竟该怎么玩?
听听更美创始人刘迪、普华资本管理合伙人周密和光信资本副总裁吕薇三人的看法。
投资风向正在发生转变
刘迪:我发现整个的医疗资本市场风向有一个很大的变化,2014 年、2015 年的时候,大家在看基础医疗的项目比较多。那个时候很多的项目是在做挂号类型、导流的、送药的、陪诊的项目,大家聚焦在基础医疗过去的服务流程里面,在看怎么样优化。
但是过去的一年里,很多投资人在之前的方式上亏了很多钱。过去一年我们发现整个的资本市场在转向,转向精准医疗。(他们)从大的医疗体系里商业化或者盈利性比较好的模式中——不像之前医院、医生、药品这种小的范畴里——而是整个医疗健康的大概念的市场里面,挑选比较好的项目。
2015 年上半年,经济危机还没有到的时候,包括丁香园之类的大公司都完成了新一轮融资。2015 年上半年移动医疗融资额是非常高的,几个巨头把融资已经做完了。因为这个行业在商业变现这件事情上很吃力,资本方或战略投资方在一个市场上选择这个行业里排在前三名的几家,下了重注,把赛道先占住,导致的是更多的创业公司、小微公司出来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
因为所有的投资人都知道这样的一个跑道上面,不说短期,在中期都很难有一个稍微明确一点的商业模式。为什么占投方愿意下这样的注来赌这件事情,其实对于他们来说赚不赚钱其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他们赌的是医疗消费会成为未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消费场景。
2011 年到 2015 年全球医疗投融资的曲线
中国 2012 年—2016 年投资分阶段的比例图
医疗 O2O 的路如何走下去?
周密:第一,必须有互联网工具。我仅说的是工具,并不是说要多牛逼的流量、多牛逼的留存、多牛逼的粘性,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一个良好的适应你这个服务体系的平台,你得有 APP,你可能需要有公众号,你需要有线上的营销体系,你需要一些 SaaS 的软件。做医美,做牙科,很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能不能提供一个互联网的 SaaS 给到下游或者直接控制下游,把数据,把所有的东西汇聚起来。工具一定要强。
第二,必须要有医生。整形美容是非常细致的一个领域,它是一个极度消费化、市场化、多元化的一个供应。每个领域里面核心的资源是不一样的。像眼科、肾病这种高精尖科室,创业公司的本事在于你能不能笼络中国最核心的一些医生资源。好的医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可以推标准化,可以推仪器,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身上。
第三,你必须要有一个线下的网络。要么托管,要么收购,要么承包,不管用什么形式你必须要有一个落地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空中到地面是全部打通的,互联网到医生到医院或者诊所。这是我们认为医疗 O2O 下一步要重点考虑发展的方向。
医疗市场充满机会
刘迪:我们接下来会选择什么路径进行扩展?当时很多人问我 3 年前如果更美不做整形,我们会做什么其他的。对于更美来说 3 年前面对的选择是整形、牙科、减肥、抗衰老。无论是 3 年前还是 3 年后,这四个品类会是未来整个中国消费医疗的发展方向,这四个市场足够大,每个市场可能都是万亿级别的。
医美是年轻人,爱漂亮的人才会去消费的,变瘦、变年轻这样的市场,无论是 8 岁还是 80 岁,无论是男还是女,无论是学生、白领还是退休的人,其实他们都是有这个消费需求的。
对医美这个行业来说,我们一点都不认为我们未来的成长机会是来自于把现在正在医美行业里面进行消费的消费者从线下拉到线上,并不是说我们要跟线下的机构去抢中国 500 万人到 1000 万人正在消费的医美的消费者。我们的目标在于那么多爱漂亮,想变瘦,皮肤想变得更好,或者想变得更年轻的消费者,他们还在其他的行业里进行消费。他们需要的不管是一个专业的帮助你减肥的医生,帮助你变年轻的医生,帮助你皮肤护理更好的医生还是整形医生,需要医疗行业输出更多的专业人士、更多专业的服务帮助消费者解决更多的问题。
这对于整个中国医疗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不希望服务的是把那个 1% 正在进行的消费者,我们认为中国所有的消费者未来都是医疗这个产业服务的对象。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还有哪些细分行业会是下一个风口?
吕薇:我现在重点关注的一些领域可以分享一下。第一,精准医疗,特别是跟基因检测有关的。从去年开始到现在这是我一直在看的方向,基因检测的技术是在不断成熟的。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基因检测的公司会突围,一个是严肃的医疗,比如肿瘤方面的基因检测,但更大的市场是跟个人的泛健康有关的,未来可以跟消费医疗相结合。
第二,调配医疗资源的公司很值得关注。无论是通过医联体,还是医生集团,能够把资源配置到县级市、地级市三甲医院,(就很厉害)。有很多医疗的需求,特别是比较偏消费型的眼科,县级的设备和医生是非常欠缺的。怎么把中国比较好的医生,三甲医院的医生、顶级的医生技术复制到县级医院,也符合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这里面有很多商业机会。
第三,医疗大数据也是值得关注的。因为人工智能越来越强,所以怎么把现有的这些病例数据建立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型,通过搜索或者我们看过的一些网页、身体的状况总结出来我们可能患什么病,给我们推荐合适的医生、推荐合适的医院和药品,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第四,跟保险有关的我也看好。现在我们的医保是 2.5 万亿,未来会有 5—6 万亿的缺口可能需要通过商保补足。有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他们其实很想进入医疗这个领域,保险和消费金融方面的事情能够嵌入到医疗服务过程当中。
巨头纷纷入场,投资方越来越多样化
在整个移动医疗领域的资本方,包括最活跃的 PE、VC 和产业资本以外还有新的进入者,比如上市公司可能会跟移动医疗公司产生产业联动的效果。还有公司医疗地产和养老地产方面的规划,保险公司也进入,BAT 也参与了进来。原来在做地产的苏宁环球也正在关注医美,复星医药则渴望通过投资的方式与更美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上游产生更多的整合。
在移动医疗领域,投资方越来越多样化。
刘迪:到了 C 轮的时候,我们融资的选择忽然多了很多。今年开始会有越来越多不认识的人找我们谈投资的事情,包括潮宏基、苏宁环球等。这两家公司都可以算是大范畴之内的消费公司,虽然他们一块做的是女性的奢侈品,一块是地产,但其实他们都在寻求转型,因为传统行业已经不太行了,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支点,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医美这个行业。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几家:像复星医药,在过去十年他们已经成为了中国医美行业仪器方面最大的主品者,国内最大的激光仪器的厂商在医美行业其实都是被复星全资的收购掉了,3、5 年前他们下注的就是中国医美行业的发展。像腾讯,他们的心态和红杉、经纬差不多,他们觉得医美行业足够好,他们需要在这个跑道里拿到跑在最前面的这些公司。中信建投资本更简单,他们是证券公司,其实在医美的产业里在选择能够上市的公司,很简单,他们投这样的公司就是为上市服务。
这一轮六家投资机构可以说是「各怀鬼胎」,有不同的利益驱动选择了更美,但这其实是基于各个资本方对于医美行业同样看好的程度。
做的不同才可能成就大的
刘迪:医疗产业里有大量的钱等着你们去挣,有大量的机会在等着被创业者发现,大家去寻找最赚钱的或者最现实的机会就好了,不用再去梦想要创造一个需求,满足一个需求。这从商业来说是非常低效、没有意义的事情。
吕薇:无论是对患者,还是对医生、医院,还是对消费医疗当中很多民营的医疗机构,能够对他们任何一方或者任何几方有利,能帮到他们,并且能够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的公司,我觉得就值得投资。
周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创业者的机会,创业者一定要秉承这样一个理念,永远不要想去重复过去的东西,因为历史证明每一个伟大的公司的出现他的第一步都是不一样的,他的模式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只有做的不同才有可能成就大的。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