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传闻,还有半年就要卸任的奥巴马总统最近正在积极的找兼职。
确实,作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几位总统之一,现年 55 岁的总统先生距离退休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美国民众都在好奇:总统退休以后会干嘛呢?
显然总统自己也很烦恼,为了展示中年求职的艰辛,他甚至拍了一个四分钟的短片,来展示自己在「找工作」途中所碰的壁。
首先,众所周知,总统喜欢运动,于是,他的第一通求职电话打给了 NBA 篮球队,电话接通后,总统说到:「喂,是华盛顿奇才队吗?我了解到你们正在找人帮忙做些教练方面的工作。我呢,刚好有几次带我女儿的球队训练过……」
恩,电话被无情挂断了。
后来总统想,既然卸任了就能开车了呀,我可以先去考个驾照嘛,于是他又去了车管所,然而终于被叫到了号,又被工作人员怀疑伪造出生证明。
人生好艰难,既然正式工作不好找,那找个实习总行了吧,就在这时,美国著名科技杂志《连线》抛来了橄榄枝,邀请总统在接下来的 11 月担任杂志的特约编辑。
一拍即合。
这还是美国首次出现总统担任杂志编辑的情况,不少外媒都在调侃奥巴马是想为自己的简历再添一笔,以便在明年 1 月卸任后更容易找到工作。但鉴于奥巴马一直以来在公众面前呈现出的「科技总统」的形象,这个「实习」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针对此次邀约,《连线》总编辑 Scott Dadich 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希望思考现今的科技能如何影响政治领导,正如当年富兰克林总统谈论的电力和通信网络,才有杰斐逊总统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土地使用权,而在今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谁比奥巴马总统更适合帮我们探索这些想法?」
《连线》一家酷爱请名人当编辑的杂志
事实上,这并不是《连线》第一次邀请其他领域的名人担当特约编辑。在奥巴马之前,比尔·盖茨,克里斯托弗·诺兰,塞雷娜·威廉姆斯 (著名网球选手),雷姆·库哈斯(著名荷兰建筑师),威尔. 赖特 (著名游戏设计师) 都曾应邀担任过《连线》的特邀编辑。
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的人才,那么从他们的视角看去,这个世界又是怎么样的呢?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在应邀担任《连线》杂志 2013 年 12 月号的荣誉编辑后为该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名为《一个改变世界的计划》。
文章主旨很简单,既,科技让世界变得更紧密,面对真正的贫困和苦难,每个人都无法做到视而不见,而在科技领域,任何一个小小的创新都有可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
人人都知道创新让世界更美好,但创新却千差万别,要想让投入得到最好的回报,就意味着一定要着手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并找到和推广那些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解决之道。至于什么是最棘手的问题,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而比尔·盖茨则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贫困、疾病与教育的公益上。
虽然盖茨是一个虔诚的资本主义信徒,但在一次非洲之行后,他很快的意识到资本主义并不能解决穷人的需求,而政府由于惧怕失败,对于创新的驱动力也乏善可陈。
这让盖茨正式启动了一个名为催化剂的慈善计划,该计划的具体的做法就是为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好点子提供种子基金。以此来填补政府不愿意扮演的角色——风险承担者,因为他相信只要有部分创新取得突破,就有机会拯救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当然,当这些创新取得突破后,政府就可以参与进来,扩大生产规模和覆盖范围。整个组织的作用就像催化剂一样。
在文章的最后,盖茨说到,「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科技正在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将这个世界变得更为紧密。今天有更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全球健康和贫困问题。科技正在释放我们每个人天性中的慈悲。而科技与爱心这两者的结合,可能就是我们改变世界最有力的助推器。」
克里斯托弗·诺兰
和比尔·盖茨亲自操刀写文章不同,作为一个科幻导演,诺兰最不缺的就是想象力。2014 年 12 月,在应邀担当《连线》该月份的特邀编辑后,诺兰为读者贡献了充满科幻感的一期杂志。
《连线》主编 Scott Dadich 对这次合作是这样解释的,「诺兰的最新电影《星际穿越》是严格的科幻题材,但我们希望从他的整个生涯里寻找主题,从《记忆碎片》《蝙蝠侠》系列、《盗梦空间》等所有内容中提取。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给他权力,将他在电影里构建的丰富、具体、复杂的世界以杂志的形式创作出来。」
而这期杂志也确实充满了时间和空间的巧思。
首先,在杂志的开头和结尾,穿插了诺兰和《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的访谈,扭曲的文字排版仿佛是通过虫洞连接到了一起。
而在一幅图表中,诺兰用空间映射的关系把不同年代对其有影响的作品罗列了出来。按导演自己的话说:「电影永远无法从我们的记忆中分离。」
看这本杂志的感觉就像是看诺兰的电影一样,深邃而有趣,他认为,一本杂志了提供一种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你可以随意对杂志上的文字、设计和图表进行翻页、跳转、回翻,或者长时间停留。阅读一本杂志的过程就是体验一种四维(空间+时间)的过程。物理上,要把四维看清楚,必须从更高维度往下看。
不得不说,大抵就是因为导演看世界的视角与我们不同,才能拍摄出那么多脑洞突破天际的电影吧。
而对于科技媒体来说,邀请这些跨行业的大咖担当编辑也确实是一件既有噱头又有看头的双赢之举。
不仅杂志销量不用愁,更重要的是,与职业的编辑记者不同,这些业界大咖虽然没有专业的采编技能,但视野决定深度,有时候他们看一件事情的切入点和前瞻性都会比我们深远许多。
恩,突然有点期待总统 11 月的杂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