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理解,往往会因为彼此相对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创办极客公园的关系,我有机会与一些很有趣的创业者一起长时间的交流,目睹了这些年里很多人的变迁,也经历了很多次由距离从远到近引发的认知更新。其中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恰恰是对几个有着「文艺」标签的创业者身上的力量的感知。
我越来越觉得,在今天中国消费升级的环境下,我们对于文艺、小众的理解,以及对于品质、品味、理想主义这些元素的认知,太过浮在表层,太被简单的归于「情怀」而忽视了其背后孕育的一股新商业思潮。
罗永浩
对罗永浩的认知,我有过多次刷新。
第一次与老罗吃饭,是因为 2 年多前介绍一位他很需要的潜在合作伙伴。由于对方对手机行业和锤子一代了解有限,交流中各种对不上调,对方的问题和观点弄的我都有点尴尬,当我担心老罗随时可能愤然离席,没想到他竟然无比耐心,甚至耐心并婉转的来一一解释和回应。
我曾经因此判定,他的彪悍和较劲是一种方式,他其实是一个情商超高的人。但在今年年初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嘉宾休息里,我意识到了自己理解的并不准确。
记得当我到达休息室的时候,老罗已经按要求准时到达候场,他显得很疲惫,自己坐在沙发的角落里看手机,一眼就能看出并没有什么与人交流的欲望。直到看到我这个吃过两次饭聊过几次天的「熟人」,眼神稍微有点变化,算是进入了能说话的状态。「我这样有轻微社交恐惧症的人,实在是不愿意参与各种聚会……」他聊着聊着突然这样说到,「陌生人太多,不知道如何交流,太痛苦。其实演讲对我也是特别痛苦的事情,谁能替我把这个做了,我愿意分一半股份给他。」
当你看这句文字和面对面的听他讲,完全是两个感觉。以前听他这么说时,从来只觉得他是开玩笑,而我当时亲眼所见的却是一种无比真实的渴望。我自己也是个非常内向和对社交毫无爱好可言的人,只是由于多年媒体工作原因让我变成了貌似外向活跃喜欢去连接一切的家伙。这里面的自我性格冲撞,我实在太能感受和识别了。
半小时后,当罗永浩站到极客公园创新大会的舞台上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今天不是他最好的状态,但是更能在观众的欢呼中感受到他对自己的燃烧。那个舞台是他的战场,是他在劣势和艰难面前,可以挺身而出、可以力挽狂澜、可以扳回比分和赢得希望的战场。他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可以把自己挺立成这样的角度,这背后一定有些极其强大的能量在支撑。
我想,那个背后的支撑力绝不仅仅是「情怀」,老罗是个有情怀的人,但更是讲逻辑的人,与他认识越久,我就越好奇那个支撑他在目标保持坚定不移的情况下,那个可以推动自我改变甚至对抗原生性格的思维逻辑、以及商业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这个可以影响那么多人的老罗,真的并没有被好好的解码。
张向东
我与张向东认识的时间至少有 4,5 年了,但总感觉真正开始认识他,还是在 3G 门户上市后,他开始决定离开移动互联网行业,去做自行车的时候。
大概两年前,我在一次业界的活动上遇到他,聊了几句他突然把我拉到一边神秘的说:「我可能要从现在事情中走出来了。想接下来做个有意思的事情,你要不要一起干?」看到被惊到当场说不出话的我,他又补充了一句「哎呀,肯定是做自行车啦,我不能白爱一回自行车啊?」
结果是显然的,我当时正在集中精力做极客公园,不可能有精力参与他的自行车事业。当然,这也是表面上最说得过去的回答。但心里我真实的想法是——「完了,这哥们儿上市后开始玩梦想了,这跟每个文艺青年都想开个咖啡馆不是一回事儿吗?你玩自行车这事情是不是太任性了?」
然后,就是他几乎消失一年埋头造车,再然后,就是有一天他又神秘兮兮的把我拉到深圳,在某茶馆给我展示了他身边 8,9 位来自各大自行车企业、以及产业链条关键位置的核心团队成员。
跟这群人聊天时候,你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强大专业力量,自行车在这群人眼里绝不仅仅是情怀和热爱,而是很早之前就应该被好好优化和系统性改造的产品和产业。而张向东也不是一个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老板,更像是一个「其实对自行车产业的理解刚入门,但是有激情和能力推动新变化的鲶鱼」
我记得自己当时特别吃惊张向东怎么可以在这段时间集齐这些力量,并且真的让自己从「爱自行车」到「做自行车产业」,甚至可以把自行车这件他朋友圈子里的「谈资」,最终可以与中国众多年轻人的「城市梦想」准确的链接到一起,成为一个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起点,成为一个带来年轻人幸福感的载体。
这是一件逻辑上特别正确,但是操作起来特别艰难的事情。我经常想为什么张向东不去以小米模式做自行车?为什么要放着可以收割的市场不做而要去缓慢的「养」一个小众、且貌似目前爆发力根本达不到让资本疯狂市场。
我可以很轻易的用「他的调性决定了他一定这么做」来解释。但我觉得这太懒惰而肤浅了?特别是当不久前我得知他的自行车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都获得了热捧,开始迅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时候,我觉得他一定是有些自己情怀之外更符合逻辑的东西还没有被解读出来。
徐沪生
徐老师是我多年来见过的最不一样的媒体人。
这位 46 岁的媒体人身上有一种多年阅读与思考后沉淀的智慧,这种感觉不是来自灵动的词汇或者是扑面而来的「现实扭曲立场」,而是来自一种简洁明了的对商业和社会的透彻认知。
徐老师是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介绍我认识的,当时《一条》刚刚在微信上爆发,拥有了数百万的订阅量。黎万强跟我说,「你应该好好跟徐沪生聊聊,我觉得他对媒体和视频产品的理解,真是非常透彻的。」
其实,《一条》刚出来我就关注了,但当时的想法是,这种短小精致、传播美好、品质和调性双高的视频真的很吸引自己,只是我怀疑这能不能成为大多数人看的视频,因为在中国视频最火的真的都不是这样的内容。
后来跟徐沪生交流中也发现,在他创业最开始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他这么做视频是没有前途的,充其量就是做一个高冷的视频制作公司。
只有他不这么认为!他可以为了保持自己视频的质量和风格推掉上千万的广告合作订单;他可以把自己拿到的 1000 万投资中的相当一部分坚决的用来突破粉丝临界点,迅速突破 10 万关注后,很快就直达 100 万关注,再之后,优质内容的力量开始体现,社交网络链式反应的作用开始爆发,到达今天 2000 万关注这个水平,徐沪生说其实并没有那么不可思议。
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地方在于,貌似是他「赌」对了,但我觉得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形态的视频产品,之所以选择孤注一掷迅速突破临界点的策略,背后都是有更深层的思考。
「只做小而美是没有前途的,美的东西要有力量」徐沪生对我说的这句话其实可以触及很多媒体人出身的创业者的心。媒体人容易生存,也善于构建自身的「心灵花园」,但徐沪生觉得那不够。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做到比自己不认可的那些东西更有影响力,更有价值,他认为这才能说明自己做的东西真正是好的,是有意义的。
在中国这个社会环境下,我第一次在一个媒体人身上看到了纯粹的力量而不是「聪明的腾挪」——2000 万关注者,以及一个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并且可以真正掌控的内容。然后他希望这个力量可以传递给更多「创造美好的产品」的同类,能去点亮他们也分享他们的成功。
所以,这显然不只是一个情怀的问题,更是一个智慧的决策和勇敢的选择。
新时代的商业新可能
罗永浩、张向东、徐沪生的故事里,你会看到这些四十岁上下,有着自己对社会的理解,也还没有被平凡击倒,依旧怀揣任性的所谓「少数派」,正在依托一个大时代,用一些精致但有力量的事情揭开中国商业的一种新可能性。
长久以来中国商业要不就是风口理论推动屌丝经济的宏大叙事,要不就是工匠精神背后清心寡欲的敝帚自珍,然后要不就光荣上市「成功」,要不就是销声匿迹「失败」。那么,存不存在另一种可能?
在很多进入消费升级通道的领域,一些中等规模、在创造更多美好的东西、更多幸福的体验,以及创造更多多样性的有趣企业,他们是不是一样也能拥有力量,甚至拥有更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在海外早已发生过的进程,在中国是否已经正式开启?
我相信溢价这个词并不邪恶,追求品质溢价、追求品牌溢价、追求技术溢价、去真正创造最好的东西,最美的体验,这是一种新的商业思潮,它背后是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对美好的认同,这是也是中国商业在科技和互联网加持下的下一波新机遇。
在过去 6 年时间里,我在极客公园的舞台上进行过上百场的各种访谈,但我觉得即将到来的这一次在奇点大会上的「鹏友说」,将会是完全不同的访谈体验。这一次,我把张向东、徐沪生、罗永浩这三位朋友都请到了现场,他们会分别与我谈谈「新时代下的商业新可能」,一起把这篇文章没有聊完的事情谈透彻。在看似「文艺」而小众的气质和信仰背后,真正解码出他们的思维逻辑,也看到未来商业新的方向。
这一次,让我们要用一个更有趣的方式,去谈一些更有力量的思考。
7 月 16 日,咱们上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