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感恩和抒情,我们还能在「母亲节」这天聊点什么?

除了感恩和抒情,我们还能在「母亲节」这天聊点什么?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这个起源于美国的节日是为了纪念查韦斯夫人而设立,她曾经在南北战争期间组织家庭妇女学习护理卫生知识,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今天谈论它的起源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母亲节」已经变成了「母亲节狂欢」,电商平台在这一天鼓动大家「为爱买单」,送花、送手机、送奢侈品,用温情拉动「妈妈经济」。

另外难免还要对互联网上各家 Doodle 品评一番,比如今年百度的 Doodle 就被人吐槽是「保姆节」,这也是近年来继劳动节的剪草坪、妇女节的八音盒跳舞小人之后,又一个百度在设计意识上被 Google 甩了几百条街的证明。

1.pic.jpg2.pic.jpg

这一天的社交网络也沉浸在了主流文化表演当中,你一定也被刷屏了,祝福,感恩,歌颂,当然,是真心的祝福每一位母亲节日快乐。

但是,除了打折,吐槽和抒情,我们还能在这一天里聊些什么呢?如果你是一个极客,一个富有同理心希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你应该了解到下面这些事实——很多母亲的生活并不像歌颂中那样美好。

谁来祝福未婚妈妈?

今天凌晨十二点,「未婚妈妈」贴吧里有人发了一个《愿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的帖子,内容是搬运来的温情漫画。

没有回帖。

太阳照常升起。「未妈」在这里窃窃交流着,医院不开「出生证明」怎么办,如何通过假结婚解决准生证和罚款的问题,以及是否该用「单亲离异」摆脱掉「未妈」这个不光彩的称呼。有些未妈在找同城能搭伙轮流照看孩子的朋友,还有的未妈希望有一份在家就能做的工,比如微商或手工活。

在这个特殊的贴吧里,经常出现一些来自可疑男性的骚扰,自称愿意和这些年轻的未妈结婚。如果未妈斥责骚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这里最常见的羞辱之一。类似的大棒还有「自私」,「不负责任」,「不自爱」等。

在随处可见的网络暴力中,未妈们只能抱团取暖。事实上,中国的未婚单身妈妈似乎是一个「不存在」的群体,没有任何机构统计过她们的数量。

每个人都能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生命的繁衍建立在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劳动和生育,如果说劳动保证了个人的存活,而生育就是保证了种族的延续(不是我说的,是马克思说的)。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红利迅速消退,这里本应该有一种核算体系,向独自承担生育成本的单身妈妈们给予酬劳。而事实恰恰相反,她们不但得不到任何社会福利,还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抚养费罚款和社会污名化。

这些孤身奋斗为社会培养了下一代的单身妈妈,并没有让社会领情,反而会遭到「没有社会责任」的谴责,一位北京大学社会学专家在评价未婚妈妈的生活方式时说:「如果都选择未婚生子,势必导致中国单身男子人口增加,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结构和协调发展。」

这种担心非常独特。从美国的数据来看,从 1959 年至 2015 年,美国出生婴儿中来自未婚妈妈的比例从 5.9% 上升到了 40.3%(如图),但好像没有听说过美国出现了「剩男危机」。

75_fig1.jpg

更多的社会学专家反对未婚生子的原因是,他们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教育欠缺而存在人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这似乎是一个因果倒置的结论——正是因为单身妈妈背负了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双重压力,才有了这些抑郁和痛苦。

有人认为,非婚生育儿童上户口难,本质是为了他们着想,希望这些父母能赶快凑一桌完整的家庭。然而事实上呢?当一个未妈在贴吧里受辱征婚时,她们恐怕实在没有心情去回复那句「节日快乐」。

备受苛责的母亲

在母亲节感恩的同时,很少有人想到,一些对母亲的无私牺牲进行歌颂,也在让这一切成为妈妈身上理所应当具备的「母性」套餐。似乎一个母亲,不够含辛茹苦,不够任劳任怨,她就不是一个好母亲。

有一个段子说,电视上只能演《爸爸去哪儿》,而不会去演《妈妈去哪儿》,这是因为如果是母婴真人秀,最终一定会变成妈妈们育儿方式的批判大会。在成为一个好母亲的道路上,每个妈妈都经历了无尽的苛责,人们习惯于揪住一个母亲的不完美,却很难站在她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焦虑。

去年冬天,一位母亲在北京地铁的车厢里哺乳,被路人拍照上传,指责「没素质」,这件事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许在路人眼里,乳房不是婴儿的粮仓,只是暴露在外的性特征而已。

争论中很少有人想到,我们的城市中缺少了什么。

2013 年 10 月,世界儿童基金会推出了「母爱 10 平方」项目,通过手机 APP,母亲们可以在国内很多城市找到距离最近的面向公众开放的育儿室——包含一个整洁、安全的空间、能提供私密性保护,配备舒适座椅、有盥洗池或免洗洗手液,并且无商业广告。

4.pic.jpg

「母爱 10 平方」是一个没卵用但非常暖的 App

尽管这个 App 从未更新,育儿室使用评价也几乎为零,可能算是 O2O 风口下最惨淡的一个项目了。但在这两年多来,育儿室在全国范围内缓慢地增加着,很多地级城市也拥有了一间可以向公众开放的育儿室,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育儿室规模都达到了十几间。

稀疏的育儿室密度对解决母亲的哺乳问题依旧是杯水车薪。毕竟在婴儿啼哭的时候,让母亲花一个小时去寻找最近的育儿室哺乳是极不现实的。母亲们仍需要任何地方随时地给孩子哺乳的特权,即使在公共场所,她们的内心其实比路人更难堪,也许这很难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和包容,但请至少不要干涉和打扰她们。

生育和工作,只能选择一个?

自从去年 10 月「全面二孩」松绑之后,恐怕很多适龄男女很快被熟人问候过了:「什么时候生两个?」只能深深地感慨:未知一,焉知二。

根据 BBC 的报道,计生委预测,这项新政策能让未来中国经济每年增加 0.5 个百分点。

放开二胎就真的能让生育率增加吗?在今年母亲节前夕,领英和数字 100 开展的一项针对职场妈妈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育有一个孩子职场妈妈当中,有意愿生二胎的人不到三成,在事业晋升和生育二胎之间,58.7% 的受访者表示愿为事业搁置甚至放弃二胎。

生育率还没有增加的迹象,但该政策出来后,育龄女性找工作雪上加霜了。一家在日企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因为受够了接二连三的产假,她所在部门已经明确不再招任何女性了,但仍会面试……

在中国的母亲必须在生育和工作之间做出抉择的时候,美国的互联网公司中流传着不少妈妈高管的故事。比如「谷歌之母」苏姗. 沃西基(Susan Wojcicki),在怀孕四个月后加入 Google,成为 Google 的第一位市场销售,近 20 年在谷歌休了 5 次产假。比如梅耶尔(Marissa Mayer)也是在 37 岁怀孕 6 个月时被雅虎从 Google 挖走出任 CEO,上任第一年产子只休了两周产假,就忙着回来不停收购振奋股价,去年再次诞下双胞胎,也依旧保持了强悍的工作风格,两周休假期间照常处理工作。

为什么国外的母亲能够如此强悍,事业家庭双丰收。中国的母亲就要「一孕傻三年」呢?可能是因为幼儿园三岁才能入托吧。


今天的吐槽结束了,明天一切照旧。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母亲都不能真正感受到公平和幸福,就算我们在朋友圈刷满康乃馨、母亲节狂欢销售超过双十一,又什么意义?

而这些问题,如果连年轻人都漠不关心,还会有谁来改变呢?

母亲节
下载极客公园客户端
iOS下载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