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谈起英特尔,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电脑芯片。但其实在早些年间,英特尔就开始发展其他的技术了。比如与 Leap Motion 类似的手势识别技术 RealSense。可惜的是,这项技术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新的 AR 浪潮似乎唤醒了 RealSense,那么 这项技术有可能被运用在 AR 设备上吗?
本文编译自 ExtremeTech,原文标题为「Intel may tap RealSense to chase Microsoft and Magic Leap in augmented reality」(http://www.extremetech.com/extreme/224116-intel-may-tap-realsense-to-chase-microsoft-and-magic-leap-in-augmented-reality ),转载务必注明本文和原文链接。如果你也想投稿或者转载相关 VR/AR 文章,请联系:tangzhixiao@geekpark.net。
最近有留言传出英特尔将会以 RealSense 作其关键技术支撑进入 AR 市场。鉴于英特尔在 RealSense 的每一种计算方式上持续不断的大量投资,这个谣言并非空穴来风:目前英特尔已经在笔记本电脑上,台式机,手机上,以及 VR 头戴设备部分推行过这种输入方式了。虽然它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粘着力都有限,不过每更新一代,它都会带来新功能。
什么是 RealSense?
RealSense 的核心技术是两个红外线传感器(IR Sensor)——它用于接收来自红外线发射器投射的光场信息。这使得 RealSense 在探测范围内,能够创造出一幅 VGA 级别分辨率的深度图。拓展版的 ZS300 还包括一个加速计和陀螺仪。我们见过的好几代 RealSense 的产品即使是在暗光条件下,它的表现也不错。然而,在这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之前,它还有很多其他的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 OME 厂商,它们需要决定是使用前置摄像头版还是后置摄像头版的 RealSense:前置摄像头版优化的是近距离使用,被设计成嵌入到笔记本或者移动设备的前侧使用。它在识别用户的脸或控制屏幕和应用方面做的不错,但操作距离超出桌子之后就不管用了。
与它相对的,后置摄像头版不能追踪近距离的细节,但它能测量 12 英尺的深度——在大房间里这点测量距离有些不足,但对于大多数的 VR 和 AR 应用已经足够了。对于英特尔而言,为了挤进日渐拥挤的 AR 头戴领域,它必须让自家的 RealSense 做到能足够好地识别近距离手势,同时也要做到至少能在一个典型客厅大小的房间里使用。
不过 RealSense 还不够强大
尽管 RealSense 里的红外投射系统足够强大,但在室外或者大量强光直射的情形下,它的表现依然不佳。如果将之与其他依赖于立体摄像头或摄像头与投影协作的系统相比,RealSense 将会落于下风。
对于 VR 而言,这不是大问题。因为目前大多数的用户使用 VR 是在光线可控的室内。而对于 AR 而言,这一点似乎是致命伤——AR 的大多数使用情形是在室外。使用过的研究者也对于它能提供的深度图的质量不满意。
其次,由 PC 驱动的 RealSense 设备需要用 USB 3.0 与之相连接。如果英特尔想要和无线设备,如微软的 HoloLens 相竞争的话,它需要提升 RealSense 自身的性能,以便独立于 PC 使用。所幸的是,相较于其他系统的解决方案,RealSense 里基于红外系统的深度图无需太强的性能。
但是在移动设备上,将虚拟物体绘制在现实世界中需要可观的性能——远超过目前移动设备的 GPU 和 CPU 能提供的性能。这是微软开发出专有的「全息处理单元」以及 Google 与芯片初创公司 Movidius 合作定制处理芯片的原因之一。英特尔也会做出相似的决策吧。
除了上述一些问题之外,英特尔还必须自己找到 AR 眼镜领域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幸运的是,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一些卓越的产品正在开发中,如 Lumus 和 ODG。英特尔需要与其中的某一家联合起来,拿出一套搭载 RealSense 芯片的解决方案,但这也要比自己投资从零开始制造 AR 设备要直接得多——尤其是在目前其他竞争平台,如微软的 HoloLens 和 Magic Leap 遥遥领先的情况下。
英特尔的 RealSense 技术已经被运用在令人印象深刻的 Daqri AR 智能头盔上了,所以很明显这项技术可以被用在高端设备上或者其他特殊目的。不过英特尔是否能在大众消费市场获得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