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北京市的雾霾形成原因找到了,互联网招聘的「雾霾」呢?
一、一亿人的一亿张简历
很少有行业像互联网招聘业这样,同时具备畸形的繁荣和糟糕的体验。它似乎生机勃勃,但又处处暮气沉沉;它有时显得刻板而传统,有时混乱无序却更接近它的真面目。
王雷是众多羊年新春求职者中的一员。
王雷,男,26岁,工作三年,年前辞职。
王雷在电脑上同时打开了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58同城的页面,这是他知道的全部互联网招聘网站。他的电脑屏幕立刻被花花绿绿的Flash广告布满,众多充满诱惑的广告似乎要从屏幕里满溢出来,每一个都似乎在暗示他:只要你在这里点击一下,这份工作就会是你的囊中之物。
与王雷一样的求职者在中国至少有一亿人。
58同城与赶集网先后宣称自己旗下的简历库存量突破了一亿份。这一亿份简历如果都用A4纸打印出来堆叠起来,高度将达到8万米。
真实的数字恐远不止如此。在某互联网招聘网站从业者眼中,“排在行业前的企业是前程无忧、智联招聘、这俩家市场份额加起来占到40%”,其中并没有58同城与赶集网。
每周大约有2200万份简历从求职者手中通过前程无忧发送给企业,高峰期时,有超过300万人在同一天里登录前程无忧。
智联招聘宣称自己的日平均浏览量达到6800万人次。
……
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数以亿计的“王雷”正在通过互联网这个渠道获得自己的下一份工作。
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市场在巨大的社会动力推动之下,飞速的滚起雪球,积攒出又一次中国式的数据奇迹。
任何一个由一亿人构成的市场,其蕴藏的市场潜力都不容小觑。
根据58同城自己测算的一份数据显示,仅仅招聘业务就能为58同城一年带来7-8亿元的收入,而前程无忧与智联招聘更是在2004年2014年先后在美国上市。
互联网招聘行业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还有啥好的网络招聘网站吗?给我介绍介绍。”这是王雷问的一个问题。
二、广告雾霾与信息洪水
任何时候打开互联网招聘类网站的第一感受,一定是挤,挤的不成样子,色彩艳丽、不断闪动的广告密集排列的布局让人想起某些港台的色情网站。
为了给企业广告挤出更多的摆放空间,用户的登陆框和搜索栏都限制在一个广告条的宽度里。这些UI界面的周边也被职位推荐广告包围着,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
这种压抑感,让人想起北京的雾霾,在这些密不透风的广告条的映衬下,网站的真实面目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第二个感觉,就是迷茫。
最需要的东西总是找不到,找到的东西总是不需要,这是初步使用互联网招聘网站最初的体验。
就在王雷打开浏览器的这一刻,大概有210万个遍布全国的岗位通过前程无忧的页面桥接在他的电脑浏览器上。而在它隔壁的智联招聘上,则有约225万个岗位。而在“某个神奇的网站”上,这一数字也不低于135万。除了这些像菜市场一样追求综合性的传统网站,越来越多的新兴网站开始尝试标榜自己的专业性,不再称呼自己为找工作网站,而强调自己的专业化和互联网气质,比如拉勾、周伯通、内聘网。
事实上大多数的求职者面临的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我能干啥?”、“这个我能不能干?”,而网站能做到的却只有“如果这些你不想要的话,那么你可以在剩下的里面挑一挑”。
这直接导致了求职者在申请职位、投递简历时的随意性和模糊性。
动辄数百万的岗位数、数以亿计的简历、数千万次的浏览量,这在网站经营者的眼中或许是成就,但这在用户眼中却是场洪水级灾难。更为致命的是,无论是企业用户还是求职者用户都面临着同样巨大的信息流,而他们在这些信息洪水面前几乎无力挣扎。
三、1小时=10秒
王雷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你看我的简历还有啥要改的?”
从打开网站到最终修改完简历,王雷大约花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但王雷却感觉像是一整晚。
根据某互联网招聘网站后台的计算,一个新用户从登录网站到最后完成简历并投递,平均耗时约一小时。
笑笑是一名人力资源助理,就职于国内一家会计师事务所。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查看邮箱里和招聘网站上的简历和求职信,并把其中的一部分人的简历下载下来,然后打电话,联系面试。
笑笑点开一封简历,用鼠标从上往下一划拉。
“不行,工作经验不符合。”
这封简历被标记为灰色,意味着“已阅”。
全过程大概只花了10秒。
笑笑每天要面对数百封这样的简历,重复数百次这样的动作。
根据业内数据统计,求职者在网络上平均投递50份简历才会得到一次面试机会。
这一数据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每个HR平均要阅读50份简历才能约到一个人进入面试环节。
这意味着笑笑要找到一份有用的简历,就要阅读额外49份毫无用处的简历。
王雷们恨不得搜肠刮肚地往简历上添字,笑笑们却宁愿简历能越短越好。
对于招聘网站,笑笑的评价是,“不怎么好用,但没办法,只能用。”
四、互联网招聘的低质量体验的核心也许正来源于上下游低端用户的大量相互绑架
稍微懂点网络经济学的人,都能感受到互联网招聘似乎不怎么在乎用户体验,事实上,它确实不在乎。
互联网招聘网站原本应该是最重视用户体验和舒适度的,因为他两头服务的都是他的用户,下游是求职者用户,上游是企业用户。
但招聘网站的用户特性很独特,越成功的用户越能最快离开,而登录次数越多的用户越意味着他在这里一无所获;越是依赖招聘网站的用户越是难以从中获得收益,而最不需要通过招聘网站求职的用户最是饱受青睐,这就是互联网招聘时代的马太效应。
日复一日,重复进行的相互选择、相互淘汰,致使留在网站上的忠诚度最高、粘性最强的用户恰恰是最劣质的用户,一方面是毫无竞争力的求职者反复提交着自己的简历,另一方面则是毫无吸引力的企业反复刷看着这些简历,上下游用户在庞大的数据流面前相互绑架,以至于尾大不掉,彼此都动弹不得。在这个点击率为王的时代,这一现象造成了互联网招聘的虚假繁荣:这座看似庞大壮观、富丽堂皇的金字塔其实建立在垃圾堆上。在这样的垃圾堆上谈改善用户体验,实在有对牛弹琴之嫌。
所有的用户登录网站都是以尽快摆脱网站为目的,这就好比上厕所,不管之前多急,完事以后也都只想尽快离开。这与大多数强调聚敛人气、依靠人气为生的网站的生存之道截然相反。在这样的基础上,用户体验即使被改善也并不能被最大化利用,事倍功半,被网站经营者疏离和漠视也是在所难免。
在众多网站中,只有相亲网站的用户特性与招聘网站最为接近。有趣的是,新用户登录这两者时,产生的紧张感与体验过程甚为相似,而这两类网站上充斥着的大量的虚假、无用信息和“托儿”现象,造成用户体验的进一步糟糕,更是如出一辙。
互联网招聘与相亲网站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最成功的该网站用户都不必再次使用它。
低质量用户体验的“雾霾”将大多数互联网招聘企业牢牢锁住,求职者看不清企业,企业也看不清求职者,也许彼此就在一线之间,但却又擦肩而过。
北京市的雾霾形成原因找到了,互联网招聘的呢?
五、尾声
王雷第二天就接到了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国际大型金融企业,通知王雷当天下午穿正装带签字笔去某大厦参加面试。
王雷毫不犹豫的挂断了电话,“肯定是保险公司招销售的,从招聘网站上搞到的我的电话。”
笑笑虽然一天里打出去了10多个电话,但肯点头来参加面试的不多,有一位在接到笑笑的电话的时候甚至显得很吃惊,“有吗?我有投你们公司吗?
互联网招聘,究竟谁能替它拨开“雾霾”,找到路在何方?
已有20条回复我要回复
一亿你妹啊,写软文能不能动动脑子
一看就是发评论没动脑子的
任何时候打开互联网招聘类网站的第一感受,一定是挤,挤的不成样子,色彩艳丽、不断闪动的广告密集排列的布局让人想起某些港台的色情网站。
哈哈哈……
拉勾和内聘用过,感觉还是需要更有创新才行啊
全是拉钩和内聘的软???
拉勾、内聘的软文,鉴定完毕!
任何时候打开互联网招聘类网站的第一感受,一定是挤,挤的不成样子,色彩艳丽、不断闪动的广告密集排列的布局让人想起某些港台的色情网站。 ——很久没上招聘网了,印象中确实是这样。
上过周伯通招聘,有弹幕~→
上内聘看了下,和拉勾的确有些像,怎么还搞出来一个banner 内聘VS拉勾
写这篇文章的小编不是90后吧~
看这篇文章很想看编造的小说,文章逻辑是没什么问题的就是感觉文章风格过时了~~
城市雾霾,可以通过限行,提升油品,防污治污来解决
招聘的雾霾的组成部分中的哪些劣质简历,如何防治?--需要更精细化的专业网站的推出
你们可以用hiStarter啊
2333333
e初受皇观叩号联戏叩叩七五五二九久三
1、不要疑神疑鬼说是软文,没这个必要;2、写的挺好的,故事+开放性结局,可以去拍电影儿了……3、目前的互联网招聘网站还是会专注于中高端人才,这个功能和猎头有点像,从这一点来说,二者谁也取代不了谁;4、中低端人才还是要把主要精力放业务上,而不是招聘网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