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工具应用难以变现,这个让人头痛的问题,是否能通过社交来治愈?
2013 年 12 月 20 日,WinAmp 软件在其官网发布公告,表示将停止服务。这款 1997 年诞生的知名播放软件最终没能逃脱纯工具的厄运。
互联网时代几乎终结了靠软件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国内用户付费习惯的缺失,封包到 App Store 出售的工具类产品,依旧没能脱离难以变现的困局。
为大学生提供课表服务的 App 课程格子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其创始人李天放对于社交的概念已经思量了很久,2 年前课程格子创始时就已经将社交标记在其第二里程碑上,虽然比预期晚,李天放认为「一款最好用的应用」的目标总算实现。相比基于理性搭建的课表,充满不稳定情绪的社区能否按时完成?
社交:逻辑正确,但现实曲折
「用户即收益」的互联网早期思维很难在工具类 App 上应验,在只做用户不问盈利的生命期过去后,他们面临着相同的问题:独立发展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
航旅纵横 CEO 薄满辉曾向极客公园透露,之前一度考虑在产品中增加社交功能,误机的旅客可以通过航旅纵横建立社交关系,消磨误机带来的空余时间,或许还能促成一些良缘和好生意。然而,逻辑合理的思路却最终没能绕开现实的障碍:一群愤怒的旅客在误机时的心理只想尽快解决航班问题。
和大多数应用增加社交网络分享不同,墨迹天气去年用户量已经突破 2 亿,这款发布 4 年的老 App,决心要从工具型产品向生活软件服务提供商转型,创始人金犁更是在去年年初参加《天天向上》淡化墨迹工具的印象。
墨迹天气在二级菜单中增加了「时景天气」功能,其中有社交和图片分享元素,网友可拍摄天气照片并上传。墨迹的社交本质上是弱社交,社交关系按地域性划分,大家在一座城市里,互相拍图,上传到公共平台。
墨迹天气的「时景天气」和大姨吗的「姐妹说」社区功能
金犁还希望将这种弱社交变得更有商业价值,将这些照片制作成明信片,当用户出门旅游时,拍照上传到「时景天气」中,墨迹的员工可以替他们印刷出来,制作成明信片,并邮寄到目标地址。
不过,这样的应用场景显然不是刚需,金犁承认除了天气其他还都只是附属功能。工具类应用 App 即便用户过亿,但由于用户与用户之间没有网状关系,仍然构不成护城河,用户量变现路径太长。
李天放看来,国内工具转社交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大姨吗/美柚。
大姨吗使用频次的问题比课程格子更加明显,生理周期本身就少,很少有女孩会忘记自己的生理周期,实现避孕和备孕的需求都属于一锤子买卖。
大姨吗想听到用户声音,通过新浪微博或者下载渠道获得的用户声音有限,面对面交流的成本又过高,于是他们在用户反馈区加入了一个简易版的互动版块,结果仅仅在 1 个月后,他们便惊奇地发现,整款应用的活跃度翻了 3 倍。
目前大姨吗的社区版块中可以讨论妇科、健康保健、美容护肤等话题。
让用户用工具产生内容,再通过内容让用户和产品之间形成关系,再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关系,这是工具类应用的社区化逻辑。
但转社区的过程中值得警惕的是,往往创业者用媒体的思路解决了流量和粘性的问题,盲目追求流量,却没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
大姨吗特定聘请了专门的健康顾问在健康版块去回答用户问题,希望将用户的活跃度聚焦在女性健康这块。但事实证明,用户该讨论哪块还是继续讨论哪块,用户的需求摆在那儿,人工引导并不奏效。
社区互动中有一个「两性私话」版块。一开始的定位是房事、性冷淡这些健康问题,但用户后面的讨论却越来越重口味。整个版块大有发展成「约炮神器」之势。在那段时间里,「两性私话」版块已经占到了整个社区互动的二分之一。
成为下一个人人?
在课程格子 BBS 中有仅限本校学生的版块,其中分类出了失物招领,校内活动、表白墙等细分门类。此外,官方还推荐了「搞笑囧图」、「吹牛大赛」和「诗情画意-三行情书大赛」等不同形式的版块。
在课程格子的规划中,第一步是做成好用高效的工具产品,在李天放看来,这一步已经达成,在国内相同产品中,课程格子在产品层面已领先其余对手一大截。社交是第二步,最终李天放希望课程格子能成为平台级产品,其他公司可以通过建立公司主页的形式接入该平台。
这个平台由于长时间积累大量学校学生的相关信息,足够丰富的数据将帮助第三方厂商更精准地找到目标受众,其中招聘是目前最为清晰的模式。
是不是让人想到了一个熟悉的产品——人人网,人人网同样希望通过获得大量的用户数据形成平台,通过为第三方提供数据服务盈利。
课表独特的切入点让课程格子成为了学生群体中高粘性产品,由于全国大学教务系统独立而且用户体验差,不少学生不得已只能将课表打印出来,课程格子输入学号就能轻松导入课表,同校学生也能方便蹭到其他专业课程。
目前课程格子已经有 1200 万用户,日活在 150 万人左右,几乎在全国 3000 所大学都有用户,主要用户群是覆盖全国的 1000 所大学,其中以 211 和 985 工程大学为主。
课程格子在第一阶段的表现似乎不错,但从工具到社交面临着几个实质性的转变:
-
突发性,热点事件将瞬间产生巨大的关注度随之带来高于往常流量 N 倍的访问量,如果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在该平台发布,考验的是服务器的能力。
-
审查,根据去年路透社的报道,新浪微博审查员这份工作是 24 小时不间断的,由 150 多个男大学生不停的轮班。一般每天有 40 位审查员上一轮班,时间为 12 小时,每个审查员每小时要阅读 3000 多条微博。这显然已经不是技术问题。
- 社交关系的重塑,社交的建立即是对老关系的摧毁和新关系的重塑,大学前的社交关系进入大学后被摧毁,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这种过程将再次上演,人人网退回校内侧面证明了这个隐形门栏之高。
课程格子目前走的路就像当年的人人网:抓住了学生的刚需,并迅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虽然人人网在移动化和人群拓展上步履蹒跚,但看似同归的结果确来自两种生存环境:一个是工具,一个是社交。
工具和社交就像两种不同的物种,绿色植物般的工具按照既定的规律,通过补充代码和交互,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而社交就像一头肉食性动物,看到猎物就要做好交流的准备,你的用户需要解决感性问题,社区内爆发的问题不是靠几行代码就能解决。
谁能解决社交带来的焦虑?我们目前给不了答案,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新的尝试。
目前全球用户已经超过 2.5 亿 Camera360,并没有在工具之路上分心,新增了「最美证件照」功能,定位于解决学生和求职群体的证件照拍摄需求。用户在拍好证件照以后,可以直接在线付款将照片进行冲印,Camera360 会将照片邮寄给用户。鲁大师涉足二手手机回收,在用户和回收商之间搭建交易平台。
从自身的核心业务和品牌形象出发,将服务延伸到线下实体领域。觉得如何?
已有3条回复我要回复
社交不好做。
工具类转社交,然后仅靠社交也难以变现,还要再进一步转换。我觉得工具类O2O化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墨迹天气和课程格子代表了工具类应用向社交转变的一种趋势,对吸引用户,提高用户黏性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谋求盈利似乎还得靠O2O和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