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酷:一个 UGC 社区,如何从池塘到油田

站酷:一个 UGC 社区,如何从池塘到油田

与设计无关的人,很难知道站酷,这样一家提供「设计素材」的网站。

站酷(ZCOOL)刚刚度过八周岁生日,超过 250 万设计师用户,每天超过 10,000 张新内容被上传,日浏览量超过 700 万,刚刚完成数百万美金 A 轮融资…

他们是如何从一个分享素材的个人博客,成长为中国知名的设计师 UGC 社区?如何从一个小池塘变成一口深井,甚至未来成为不可取代的大油田?

一个池塘是如何汇聚的

在联网时代,理论上,你可以通过 Google 找到任何你想要找到的素材。但,你永远需要更多有鉴别能力的素材分享者,通过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进行过滤。

梁耀明 2006 年创立站酷只是为了收集自己喜欢的素材,当他发现自己分享的内容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用户因为寻找素材来到站酷,他意识到构建一个更大的「池塘」的时候到了。

2007 年站酷论坛上线后,「饥渴」的设计师们很快围绕平面设计、网页设计、绘画、摄影、素材等领域展开讨论,单日发帖量很快达到了三四千。针对垂直领域的社区,这并不是一个小的数字。

在最开始,站酷通过素材吸引了设计师群体的关注,通过论坛释放了设计师之间渴望交流的欲望,为站酷后续的化学变化做好了第一步准备。

从池塘到深井,开启「社区」时代

在汇集第一批用户后,关于站酷的再思考重新开始。

「如何让设计师之间的交流还原本质?设计内容是设计师交流的本质,而论坛则割裂了这种连接。」

第一、梁耀明的选择是「去论坛化」,把旧站酷的素材分享与论坛交流融合为「围绕设计内容的交流与讨论」,用户可以在社区内发布原创作品或站外素材,把交流集中到那些让人喜爱的好设计。

从论坛到社区经历了不小的阵痛,包括来自老用户的不理解以及不适应,但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仅仅依靠传统 1.0 的编辑模式,难以构建一个真正能「自成长」的设计类社区。

同时,站酷确立了「上首页」的机制,确保那些创造真正好优秀原创作品的站酷用户,能够成功上首页,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与影响力。

以这一主旨重新设计上线的新站酷,一直延续到今天。用户可以在站酷社区上传、分享或者创造,融汇了壁纸、酷站、绘画、交互、平面、3D、摄影、工业设计、空间设计等众多设计话题和讨论。

第三、「通过机制来促进好设计的发生」,当用户上传了一个原创作品,其他用户热烈的讨论会激励他下一次的创造与分享,这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而曾经的竞争对手,则已经被远远甩在身后。

站酷从一个个人博客,成功转型成为一个 UGC 设计社区,正是通过这三个秘诀:

「社区化提升交流效率,用推荐机制过滤内容,规则促进用户分享创造。」

一个额外的收获是,当用户高度活跃在社区时,站酷团队反而变得更清闲了,能够集中在市场运营和新产品开拓上。他们旗下目前已经有图片交易、设计外包、设计招聘等产品与服务,而团队仍然维持在三十人左右的小规模。

从深井到油田,垂直小众社区的机会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大而全、一统而治的思维已经落伍了,各大门户网站的社区衰败就是佐证。

同时,越来越多的小众爱好者,如音乐发烧、硬件发烧、生活理财、母子育婴、品茶养生等,他们聚集在一起进行高度集中、垂直的讨论,正在产生无法忽视的价值。

例如,果壳电子在站酷发起的「智能手表 UI 设计大赛」,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到 1455 份设计作品,优秀作品浓度极高,基本上没有其它的设计网站能够做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垂直与专注的价值。

这一波起来的垂直社区,最重要的几个特点:1、高度依赖用户创造内容。2、聚焦在有限的小众领域,进行垂直深挖的讨论。3、基于已有的用户,进行垂直领域的横向商业化探索尝试。

而前方,绝非一马平川。

第一、是受限于垂直领域的不同,部分垂直社区的受众有限,到底只是适合玩玩而已的兴趣,还是真的存在可行的商业模式,需要存疑和谨慎。

第二、大部分小众社区都是由个人主导,缺乏产品化能力,很难将好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从我接触到的几个垂直社区看,开发人员、设计人员的短缺基本都是共性。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相信人以群分,传统网络社区的大锅饭文化是一定会被解放,垂直与小众社区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站酷则是其中一个独特的样本:

「以设计师为主导的 UGC 社区,基于特定的细分人群,将如何打破国内设计圈一成不变的死局,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野蛮生长的套路?」

我们仍会带着疑问,鼓励,并继续关注。 

社区设计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