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ae85efc87d43e6e6305d0566cf7eea
[核心提示] 当人们都在瞄着如何创造下一代用户过亿的社交产品时,不要忽视以兴趣划分的小众社区正在蕴藏巨大的变革和成长空间。

大概十年前,我是 BBS 的常客,在一些基于兴趣或地域的论坛中获得了很多关于电脑、网络知识的启蒙并且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十年后的今天,很多老论坛都已不再存在或者成为了「鬼城」,那些当初的朋友们先后转战到大而全的社交网络:Twitter,新浪微博,Google+,微信朋友圈,就像一滴水,化入大海。

他们从未离我这么近——每一个社交网络中他们都有账号,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时间线中;但似乎又越来越远——在社交平台上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身份,为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尽管我们还常会为彼此的一顿美食照片点赞,却发现像原来那样对一个共同喜欢的漫画人物深入讨论变得越来越难。

我开始怀念那种安静的、可以深入讨论的氛围,不用带上假面,不必在意无心的话语会让谁躺枪,简单到因为对一个作品的共同喜爱就能建立起朋友的信任,这一切比在社交平台上扮演乖孩子或故作愤世嫉俗要有趣得多。

当我把视线从社交平台移开时,我发现那些看似小众的社区其实是个无比广阔的世界:很多基于兴趣、职业或者地域的小众社交的新产品不但没有被大而全的社交网络所吞噬,反而在快速成长甚至早已盈利。

例如,pixiv 是一个原创插画社交网站。在过去无论是相关的艺术家还是喜欢二次创作的动漫爱好者,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或者讨论相关的话题的范围都相对比较局限。对于绝大部分画作,作者们往往只能放到自己的博客展示。pixiv 的诞生将全世界的同人文化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而 pixiv 的注册人数也在今年达到了惊人的 1000 万。

此外,凭借着兴趣带来的动力再加之高评价画作对于画师的潜在附加价值,pixiv 的画作总数突破了 4000 万,月 PV 更是高达数十亿次,它的浏览量不仅远远超过了国内最大的 BBS 天涯论坛,也不输于 Pinterest 这样的现象级产品。

那些看似小众的世界,他们为什么会快速崛起?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独特运行规则?

话题与过滤

社交实际是一个寻找话题、建立联系的过程,对于一个社交网络或者社区,话题显然是一个先决条件。没有话题便不会产生任何内容以及任何社交的动力。而对于一个社群化的社交网络来说这个问题并不存在。

在用户的质量方面,社群化的社区也更高,他们在很多地方都有着相同点,比如相同的兴趣、相同的职业、相同的所在地。与社群毫无关联的人不会毫无缘由的加入进来,与社区主要话题不相符或者与这一社群价值观所不符的用户也会很自然的被疏远(具体的表现形式往往是没人回复)。

果壳网是一个泛科技的兴趣社区,用户数也超过了几十万。由于果壳网本身即定位在泛科技这一领域,进入果壳的小组,你会发现每天这里都会诞生很多的话题,这些话题大多不是来自刻意的策划,而是出自果壳这一社区中的一个个普通的用户。同时,作为一个以科学话题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其吸引的更多是具备一定科学素养或者对科学知识有所渴求的人,所以,你会发现果壳聚集了很多呆萌的理工生。果壳特别的氛围既吸引了更多普通科学爱好者的加入也将那些不相信科学的人拒之门外。

新连接与活跃度

类似于 Facebook 的社交网络,它们所在做的是更多是连接用户和他现个实中的朋友。而基于社群化的网络社群更大的作用是让你结识更多与你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或者同职业的新朋友。

基于兴趣的社群,活跃度往往不需要特别的刺激,用户都乐于展现自己在兴趣方面的优势和自己特别和深入的观点,而且也有能力并愿意做更多的内容输出。而内容的输出会使得整个社群热闹起来,形成一个较好的高质量内容输出和用户之间良好交流的平台。

在这样的社群中,形成其他人对你认同感的不是靠身份认证或抖机灵发鸡汤,而是对特定的的话题足够的了解并乐于分享,连接这种社群的核心是内容,纽带则是创造或辅助创造出优质内容的人,内容与人缺一不可。

这和 BBS 形态的论坛有着质的不同,BBS 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BBS 这一形态过于老旧:互动的即时性不强,需要在运营和管理上付出很多精力,围绕内容而非人之间进行交互。并且 BBS 的产品设计脱胎于 PC 时代,在移动端的体验上一直较差。

然而,新一轮小众社群类社区多基于兴趣或职业,对于即时沟通与社交有更强的需求,他们聚拢强黏度的人群,没有 PC 时代的包袱,在移动化上更加轻装上阵。

最近刚刚获得投资的 Amino 社区便专门为移动端设计了一系列的独立应用,包括游戏、动漫、摄影、旅行等多个基于兴趣的领域,无论是展示图片还是文字,都对移动端做出了不少的优化。Amino 的各个应用设计的更轻盈,而且每个不同主题的 App 在风格上也有着不同。

清晰可见的盈利方式

由于社群化的社区内用户特点非常集中,无需像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需要分析不同类别用户的特点。无论是自己根据人群和产品的特点为用户提供付费的服务还是做更有针对性的广告抑或是简单的做导购都能让社区很快得到盈利。

前面我们提到的 pixiv 这一原创插画社交网站提供了月费用为 540 日元的高级用户服务,主要则是针对产品的内容提供了按人气排序、访客分析等功能。

TES 则是一个专注于教师领域的社交网站,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教师在这里分享他们的课程计划,TES 为用户提供了每个月 20 英镑的付费服务,内容主要是能获得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更易于使用的资料管理方式。

pixiv 利用付费服务和广告在创办不到两年时间即实现盈利,而 TES 的年利润更是早早就突破了 500 万美元。

小众的力量

Facebook、微信们将人的社交关系向互联网迁移,但社交网络的进化远不应该到此为止。

那种熙熙攘攘的喧嚣广场不是社交,生活中的社交更多存在于公园一角的草坪中、林荫道边的步行道上、闹市区旁的咖啡馆中,或三三两两,或浅酌低唱,如泛舟水上、似围炉夜话。

正因如此,在大的社交平台之争似乎格局已定的今天,小众社区的快速崛起成为一种必然:大量基于共同兴趣、共同职业的社群化社交网络麻雀虽小,用户体量不过百万,但它们能够创造一种更加深入的沟通氛围,在专注和深入的基础上产生优质的内容。在这些小众社交网站上不仅不缺乏话题、用户群体黏度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专注、更清楚用户是谁并且在盈利上也相对更容易。

Facebook也好,微信也罢,总有一天会过时,也迟早会被取代,下一代的社交网络一定正在孕育中,没有人能清晰的描述出它的模样,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是简单的流量生意,它会离我们更近并更懂人性。

所以,与其每天望眼欲穿地寻觅下一个用户过亿产品,不如多关注下这些看似小众的社区们,

它们麻雀虽小,却蕴藏巨大能量。

SNS

已有0条回复我要回复

Default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