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be1490ffc9de6c1ac243e68dced910b
[核心提示] 中国的 BAT 三巨头为什么没有像谷歌、苹果、微软那样推出生产力工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阻碍因素呢?

本文所说的生产力工具,特别指的是那些用于生产和创造具有广泛流通价值的内容的软件工具,最为常见的是微软的 Office 软件,除此还有各行各业的专业软件。它包含有两个关键点:

  1. 一是生产力工具用来生产和创造内容,而非消费内容;
  2. 二是创造的内容具有广泛流通价值,是面向其他人的,而非只是自己使用。

对我们日常所用的大部分软件而言,用户往往主要是消费软件所带来的内容,比如看新闻,看视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并不创造内容;在其他一些场合,拍照、写日记、使用社交网站,固然是创造了内容,但这些内容只是为我们自己(或朋友亲人)使用,并不具有广泛的流通价值。

生产力工具特别的地方并不在它是什么,而是用它来做什么:它是我们用来完成工作的那些软件。它具有一个最为直接的目的,即创造内容,创造的过程是我们主动选择、注重效率的,创造的内容是具有流通价值的。因此生产力工具可能是最具有直接商业(和其他可能的)价值的一类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标示了电脑的工作属性。

中国生产力工具的缺乏

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在绝大多数领域,中国没有拿得出手的生产力工具,尽管我们的相关信息产业(计算机设备和各种互联网产业)的体量在世界上是举足轻重的。拿 Office 办公软件这样一个最为普遍和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来说,一个简单的对比是,美国信息产业三巨头谷歌、微软和苹果,各自都有自己完整的办公软件平台。谷歌有基于云端的 Google Docs、Sheets、Slides,微软有最为知名的 Microsoft Office,苹果也有自己的 Pages、Numbers 和 Keynote,而中国的三巨头 BAT,则没有一个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可以稍作提及的 WPS 办公套件则属于相对弱小的金山软件。

为什么没有:做不了

那么为什么国内企业缺少自己研发的生产力工具呢?一个自然的原因是,我们在信息技术上起步较晚,这些生产力工具是我们做不了的。像是微软、苹果和谷歌,都各自在自己的办公套件上下了很多的功夫,国内的企业可能在积累和技术上是缺乏的。

不过,在一个市场化运营的环境里,生产力工具的成功需要更为重要的另一个条件,即用户的信任。与娱乐所使用的工具不同,用户对生产力工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稳定性和隐私保护等各方面的要求,这使得品牌在生产力工具的选择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新产品并未有革新性的变化,用户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证明自己可靠的品牌,更何况由于各种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取得用户信任上国内企业先天的就与国外企业有巨大的差距。

为什么没有:不想做

技术的匮乏和信任的缺失影响了国内企业在生产力工具研发上的热情,因为这限制了它们成功的可能性;而 BAT 和其他企业选择不做则不太是因为缺乏冒险的勇气,而可能只是因为:研发生产力工具不赚钱。

不赚钱的一个原因是,尽管中国人多,专业级别生产力工具软件的需求量可能并不太多,因为这些工具软件只有在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要求的岗位中才需要,而中国所处的产业链的位置使得这类职位所占的比重并不太大。几乎所有会用电脑上网的人都有看新闻看视频的消费需要,而需要做一些专业工作的人则仅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不赚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拜盗版所赐,用户还没有培养起软件付费的习惯。因为缺少付费用户,软件开发就少了支撑,最后就只能陷入短平快的困境之中了。

结语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的成功,全在流通领域:百度是信息的流通,腾讯是关系的流通,阿里是商品的流通。不是说流通领域不重要-相反,这可能是互联网所能带来本质改变的最重要的领域;然而,缺少了对创造内容的生产力工具的支持,那么这种流通就像是缺少了些稳固的根基,让人不免觉得担心。(编辑/诸神之黄昏)

生产力效率工具OfficeKeynote

已有0条回复我要回复

Default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