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Pocket 推出收费服务,提供更高级的功能,开始了商业化的尝试。
今天,稍后阅读应用 Pocket 推出升级版,加入了付费服务功能,Pocket 支持移动终端和 PC 跨平台的文本、图片、视频的收藏并稍后阅读,在此基础之上,Pocket 还具有内容重排和搜索的功能,此前 Pocket 一直提供免费服务。
付费版本有两个方案,¥30/月或 ¥283/年的计划,并且提供以下增值服务:
-
永久的存储库:网络会变,但您的列表中的项目不会变。Pocket Premium 会自动永久保留您存储的文章及网页副本,即使它们已从网络中删除亦可访问。
-
强大的搜索:通过快速、强大的全文搜索按主题、标记、作者、关键字等查找任何内容。使用搜索功能查找您多月前保存的具体项目,或者按主题浏览 Pocket。
-
建议的标记:帮助您组织列表。只需点击一下,Pocket 即可提供建议的标记。标记使用得越多,建议的标记就越智能,针对性也越强。
Pocket 的变革
Pocket 是一个非常好用且跨多平台的稍后阅读工具,就我本人来说,每天至少要打开一到两次,它是一个典型的将简单的功能做到极致的产品,在过去的两年里无论是功能还是产品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
社交阅读的尝试
去年 4 月,Pocket 发布了支持中文的 Android 版本,相比起前一个版本,新版本更加强调产品内分享,开始了社交阅读的尝试。
利用 Pocket「Send to Friend」的功能用户可以将收藏的内容直接推送给好友。如果对方恰好也是 Pocket 用户,那么分享内容会直接出现在他的 Pocket 里;如果对方没有安装 Pocket,分享内容则直接进入其邮箱。
不只如此,当你对推送内容进行了评论,对方通过 Pocket 阅读这个信息时能看到你写下的评论,在分享信息的同时也能分享意见。而对于 Pocket 来说,你和好友通过任何终端都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并能阅读彼此的评论,这有点像人人的热文分享下的评论,会出现在好友的时间轴中,让好友阅读到你的想法,这更多的是社会化阅读的尝试。
Highlight:帮你筛选重要阅读
去年 11 月中旬,Pocket 先后推出了 iOS 与 Android 平台下的 5.0 版本,官方博客在介绍这个版本的更新时用了《Pocket 5.0: Introducing a Smarter Pocket》这个标题,为 Pocket 贴上了 Smarter 的标签,而这也是其在 5.0 版本里最重要的特性。
Pocket 5.0 主要推出了三个功能:Highlight、Preferences 以及新的导航栏。其中对用户而言,最重要的改变则是 Highlight 的引入。通过算法将用户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提炼,并进行简单的分类:Best of(最有影响的文章与视频)、Trending (Pocket 上当前保存与分享最多的信息)、Long Reads (需要花较长时间阅读)、Quick Reads (快速阅读)。同时 Highlight 还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使用过程,针对用户喜爱的网站、兴趣、作者等为用户提供了动态的分类。
从这个版本的 Pocket 开始,它已经渐渐脱离了工具的范畴,开始加入智能的算法,为用户去挑选内容,从一个简单的保存稍后阅读的工具变成了整理用户内容的收藏中心。
工具的商业化
对于 Pocket 推出付费功能并不意外,毕竟一个优秀的产品要想继续发展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对于工具类产品来说,使用 Premium 的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础服务免费,高级服务收费,比如 Feedly。
Feedly 是一款多平台的 RSS 阅读器,自从 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它成了很多用户的首选,有媒体报道 Feedly 因为 Google Reader 的关闭在三天之内增加了五十万人,一度成为几大移动操作系统平台的头号新闻阅读 APP。
去年 8 月,Feedly 推出了 Pro 付费版本(分别是每月 5 美元或每年 45 美元),刚刚宣布提供付费服务的时候,还特别有 5000 个 99 美元 的 Pro 终身账号开售,几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Pro 版的 Feedly 用户可以享受到一些更加高级的功能,比如搜索和内容永久保存等等。
目前工具类产品的商业模式几乎都是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模式(Free+Premium),无论是 Evernote 还是 Feedly,用免费的服务获取用户,再为愿意付费的用户提供高级服务。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说,一开始收费会把大量的用户阻挡在门槛之外,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在一开始获取大量的用户基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也是「Freemium」这种模式的基础。
至于 Pocket 能收获多少付费用户,这就看用户对其增值服务的需要程度了,就目前来说,免费版的 Pocket 已经能满足我的日常需求,有多少用户愿意付费,还得看接下来的发展状况,工具的商业化一直是个讨论已久的话题,只有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才能支持产品做得更好。
已有0条回复我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