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Pocket 5.0 主要推出了三个功能:Highlight、Preferences 以及新的导航栏。其中对用户而言,最重要的改变则是 Highlight 的引入。
2013年十一月中旬——Pocket 这个诞生了六年多,九月份用户量突破 1000 万的独立应用——先后推出了 iOS 与 Android 平台下的 5.0 版本。距离 4.0 版本的推出已经过去了一年半(2012 年 4 月,Read It Later 推出 4.0 版本,并改名为 Pocket),在这一年中 Pocket 团队依然维持在一个精简的规模,但产品发展的速度却超越从前的任何阶段。
而针对这次的 5.0 版本,Pocket 还举行了一次小型的发布会(视频点此,需科学上网),官方博客在形容这个版本时使用了简单明了的一个词——“Smarter”。是不是很熟悉的词汇?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工具应用都不约而同地标榜着“智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每个都令我们满意。好吧,说的直接点,我实在是烦透了那些无穷尽的推荐信息,而在这个信息获取异常便捷的时代,有时我也只是想安静的阅读,阅读一些由我自行决定的内容——而这正是 Pocket 令人着迷的地方。可是现在,它也为自己贴上了“Smarter”的标签。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笔者更新了不同设备的 Pocket。并在使用后欣喜万分——这还是我所喜爱而又熟悉的 Pocket,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Highlight
Pocket 5.0 主要推出了三个功能:Highlight、Preferences 以及新的导航栏。其中对用户而言,最重要的改变则是 Highlight 的引入。虽然在 iPad 与手机上的展示方案有一点细微的不同(考虑到使用场景的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亦即通过算法将用户已经存储的信息进行提炼,并进行简单的分类:Best of(最有影响的文章与视频)、Trending (Pocket 上当前保存与分享最多的信息)、Long Reads (需要花较长时间阅读的)、Quick Reads (短时间内可消灭的)。同时 Highlight 还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使用过程,针对用户喜爱的网站、兴趣、作者等为用户提供了动态的分类。展示效果图如下图所示。
Hight 足以引来许多猜测,这再正常不过,从 Delicious 到 Digg 再到各种资讯阅读工具,为用户提供推荐(或美名曰“帮助用户推荐”)已然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当然,这离不开其显而易见的商业盈利功能——帮助内容提供商传播到更广阔的目标人群。所以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猜测 Highlight 很可能也承担起这个转变的职责,但至少在现在,这一切暂时没有发生。用 Pocket 创始人 Nate 的话来讲,Highlight 不是帮助用户“发现”(discover)未知的信息,而是帮助用户“再次发现”(Rediscover)已存储的信息,帮助用户最快速地找到当前“情景”下最适合的阅读内容。而为了佐证这个功能的意义,Nate 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一些数据图,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用户阅读信息的设备分布相对均匀,而就算是对于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其使用的设备也存在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当一个用户拥有不同的设备时,它的使用曲线又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用户存储的内容以及存储这些不同内容的目的也大不相同,有些可能与你长久的兴趣相关联,而有些可能是为了应对临时的计划(菜谱、旅行计划等等)。而另一个大背景是,根据官方的数据大部分的活跃用户都存储了超过 100 个条目。从这个角度来看,Highlight 正是为了解决用户这些烦恼而存在的——虽然提升空间还有很多。
Highlight 所改变的逻辑
Pocket 最令我着迷的一点是整个团队对产品的追求,六年多过去了,曾经最大的对手 Instapaper 被创始人 Marco Arment 卖给了 Betaworks,主要原因是 Marco 希望去尝试些新的应用,而自己并不是那个善于维持一个产品稳定发展的掌门人。但是 Pocket 却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Nate Weiner 与他的小伙伴们不仅一步步地把它做起来,而且围绕着“随时随地的阅读”这一概念持续雕琢着 Pocket。而当我们谈起“随时随地”,这意味着,无论什么设备、无论是否有网络,甚至无论环境是否方便阅读。
回过头看一下 Pocket 这些年的成果:插件已经覆盖多个浏览器(Chrome、Firefox、Safari、Opera);应用不仅支持 iOS 及 Android 设备,几个月前又与 Kobo 达成合作将内置于其电子书设备内;针对 Windows 与 Chrome OS,最近推出了桌面应用,而 Mac 下的应用很早就已经存在;不仅如此,Pocket 在去年曾推出 Pocket Listen,致力于协助用户通过听文章而完成“阅读”,而今,已经针对三星的 Galaxy Gear 推出了相关应用,开启迈向穿戴设备的第一次尝试。
这些多平台的设备保证了用户可以在更多情景下无缝切换,当然这也使得 Pocket 在“稍后阅读”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除了 1000 万用户 8 亿条存储条目这些数字以外,Nate 在发布会上还展示了如下几张图。
但是,回顾 5.0 版本以前的 Pocket,我们会发现它向用户提供的是这样的一个产品逻辑:用户决定内容源,而这些内容具有同等的价值(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的话),用户在任何时间自主消费内容。当然,在此之前的一些升级中,这个逻辑被一点点的修订。例如,在内容源的选择上,增加了好友的定向分享。由于这种是类似邮件的“点对点”式的分享,所以本质上并没有动摇“有目的的存储”这个基本原则。而在内容消费上,随着第三方接入的增加,用户的选择也随之增加。另一个例子就是 Pocket 5.0 带来的改变:用户存储的内容并不具有同等价值。这是一个易于接受的现实,但在此之前,Pocket 为此做的铺垫是原本很少向用户发送邮件的他们,如今也会每周发一些热门收藏给用户。而 Highlight 的出现更是通过算法对信息进行了区分,从而更彻底的改变了最初的模式。
虽然 Nate 目前仍在强调 Pocket 会继续聚焦于“Save for later”这个过程,但 Pocket 产品逻辑的改变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其实,问题不在于最后 Pocket 是否在内容源的选择上削弱用户的决策权,而是如何去完成这个过程,如何避免沦为那些了无生趣的应用,如何让用户更舒适地过渡——正如 Pocket 一直在做的那样。未来的发展有许多不定因素,但作为 Pocket 的重度粉丝,我主观地认为,只要这个团队拥有足够的独立权,他们过去所做的一切令我对其充满信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急切期盼着 Pocket 会在未来以怎样的形式展示自己。
已有0条回复我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