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搜索诞生之初,是为了引导用户方便快捷的找到其所想要的信息,而随着信息爆发式的增长,用户逐渐失去了自己在茫茫信息之中进行甄别的兴趣,他们想要的不再是引导,而是能直接给出他们想要的信息。
搜索观察
从1998年 Google 创立到现在,搜索引擎已经逐步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就其本身而言,无论从技术和商业模式上,都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而更多的是在服务用户和细化整合互联网上分散的信息源。随着用户搜索需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搜索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用户需求,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加入更是成为了引导变革的催化剂,搜索的一个新时代就要到来了!
这场由用户需求引导,搜索技术驱动,大数据积淀而成的变革将使互联网更加向人类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倾斜,互联网将更加智能、开放和有趣。 在进入主题之前,请看一张图,看过之后才会明白下文中提到的纵横的由来。
这张图将整个 IT 产业抽象成一个三维的立体坐标,Y 轴代表整个 IT 产业的架构,贯穿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一条轴都不是连续的,这也反应了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可连续性的现象。本文所阐述的搜索是在互联网这个平面上。
纵向:深度挖掘信息来源,打破应用壁垒
在上图中,Service 包括我们所接触到的 Web 和 App,所有的 Service 都在产生 Data。这就是搜索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搜索引擎在捕捉信息的广度上无人能敌,可是在信息的深度上就不及专业的网页或者应用了,而且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例如我在百度里搜索“车内装饰”,我想获得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在百度反馈给我结果之后,我头立刻就大了,所以我就想到了专业的应用是不是能满足我的需求。
所以,搜索引擎给了用户一个完美的引导方案,并没有解决用户的最终问题,而且还要面对大量信息的二次选择。不幸的是,移动互联网使得应用成为了人类眼中的宠儿,Flurry 最新五年报道显示,这是一个 App 的世界。对于搜索引擎来说,这是挖其墙角的现象,更是一场潜在的行业危机。搜索对网页的检索和流量分发技术在面对 App 时更显得无能为力,单个 App 的信息和数据的封闭性使得搜索引擎无法对其充分挖掘,这也就是在移动端搜索难以继承 PC 端优势的主要原因。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百度上线了应用内搜索,这个堪称百度的战略级产品,针对的就是 App 内难以捕捉的数据和信息。和 PC 端比起来,移动端的数据显得更有价值,这些数据更加贴近用户的使用场景和隐私,更加有利于投放更加精准和私人化的营销和广告,这永远都是互联网公司的终极目标,对搜索引擎这种依靠广告来获取商业利益的产品,自然不甘心被屏蔽在移动世界之外。
然而,应用内搜索虽然是一个具备未来洞见力的产品策略,但并不是一个完美可行的市场策略,甚至可以说,它的未来困难重重。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决定未来互联网动向的标准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且不说 Facebook 禁止 Google 抓取自家的网页信息,就算在国内的新浪微博,和百度的合作上也仅仅限于对网页数据的外围层面上,相信在阿里入股新浪后这种情况将更加严重。
用户数据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财富,尤其是拥有一定规模的数据,没有谁会愿意把自己手中的香饽饽来拱手送给他人,更别说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互联网领域。应用内搜索就是一个在商业上破坏利益平衡的产品,这种类似于在别人家里安装摄像头的做法,在竞争对手的眼里,自然是无法容忍的。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被认知方式问题,而是由利益主导的商业战争。
横向:打造一体化互联网体验
搜索即服务(Search-as-a-Service)是 SaaS 的一种衍生模式,未来互联网的信息和数据载体将通过一体化的互联网产品来连接,而在服务层面又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来构建,线上层面即为传统互联网,线下即为移动互联网,而如果要达到一体化的服务形式,这两条线上的产品发展必须完美同步。而在这两者中的某个层面上,产品的覆盖面是其打造一体化服务的空间基础,但这只是个基础而已。最关键最核心也最能体现差异化的因素来自于如何对覆盖如此之广的产品加以有效整合,让用户能在使用其中的一种产品的同时也离不开另外一种产品,产品之间如何平滑自然的衔接正是每一个服务提供者十分值得考虑的,也是提高用户粘性的一个关键所在。
在这点上,在国内做的最好的当属腾讯了,当然360也做到了,但其实现方式有待商榷。 单单以在互联网上产品的覆盖面来说,百度和谷歌两家差距并不大,所以唯一的差别在于 Google 的产品在一体化甩出了百度好几条街。此外,Google 还在广告、地图领域至今无人匹敌,Google 地图的简单、漂亮、精准赢得了不管是用户还是竞争者的青睐,从月球背面到你家室内,可以说,整个太阳系都是 Google 的。
从线上到线下,从 Gmail 到安卓,从 NEXUS 到 Google Glass,你会发现,尽管如此广泛的产品形态,但你依然可以获得无缝统一的用户体验。举例子来说明这种统一的用户体验:你在用 Gmail 写邮件时,需要插入附件时,会弹出一个云端硬盘的按钮,提示你可以从 Google Drive 中插入文件;Google Keep 里面的用户笔记信息其实是保存在 Drive 之内的(来自官方博客),包括 Gmail 内收发的邮件也被保存在 Drive 中;Keep 里的清单可以被 Gmail 提取使用……这正是 Google 实现产品一致性的背后逻辑:将数据打散,将数据载体之间的界限打破,将其放在同一个层面上,然后让 Google 产品来调用,配合以简洁、实用、美观的视觉语言,以实现在用户感官上获得的一致性体验。这就是其在产品研发上发现的一条制胜之道:将公司覆盖全球、大量数据驱动的云服务与一个简单、广受欢迎的界面结合起来。有时你会不禁感叹:那个彩色的 Logo已经融入到您的生活习惯之中了,无论何时何地。
而在国内,在产品一体化方面做得最出色的,不是百度。 同为搜索巨头的百度,与谷歌却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客观的说,百度在国内互联网领域依然拥有着巨大的流量分发能力,而这种能力在现在看来其实是一种资本的消耗。百度在产品布局上覆盖面还是相当广的,不管是在 PC 端的安全、社交、电商、浏览器、云存储还是移动端的 LBS、视频、手机助手、输入法等。在这些产品中,也不乏诸如贴吧、知道、百科、百度网盘、地图、输入法这些颇得用户青睐的优秀产品。所谓优秀,就是比平凡稍微强一点。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这些产品是分散的。不管是从数据还是视觉语言,抑或是用户体验,都有一种感觉,这不是一家公司做出来的。而且,在使用其一个产品的时候也无法带动我使用其他产品的欲望,看不到产品之间的融合。这种产品之间的断层导致了用户粘性的下降,因为从来不能单单依靠一种产品来留住用户,更别说给用户植入想要达到的品牌观念。况且在品牌观念方面,百度似乎从来没有重视起来,当然现在有改观。
交点:底层新技术和用户需求所引发的搜索形态改变
纵向与横向汇聚的交点来源于搜索技术的自身变革。变革来自三个层面:告诉它我的需求;它如何处理;如何给出我结果。
搜索诞生之初,是为了引导用户方便快捷的找到其所想要的信息,而随着信息爆发式的增长,用户逐渐失去了自己在茫茫信息之中进行甄别的兴趣,他们想要的不再是引导,而是能直接给出他们想要的信息。
未来的搜索必然由内容向用户需求改变,而这个改变是由新技术和大数据驱动,用户需求影响的一场深远变革。
这场变革的结果,其实又回到了原点,就是如果我想知道:“奥巴马今年多大了?”在我将其告之搜索引擎后,它能直接给出我答案。而不是给出一堆蓝色的索引。
已有0条回复我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