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do 是一款投票类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它凭什么吸引用户?又有哪些可行的盈利方向?
观点图谱产品对国内用户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在国外已经大红大紫有段时间了。Polar 作为此类应用的典型在上线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收到了大量用户的关注。按照国内创业公司的路数来看,这类领域的产品开发自然不能落在后面。°do(度)就是国内创业公司推出的一款投票应用,它通过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式生成一个投票供用户进行选择。虽然借鉴了 Polar 的模式,但°do(度)仍然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
清新投票风
安装完成°do(度)并成功注册后,邮箱会收到一条来自联合创始人姜路逐的问候邮件。目前整个创业团队只有 5 个人,而°do(度)作为国内一款比较新的投票类应用也是刚刚上线,邮件中表达了接纳用户使用后的建议和感受意愿。国内还有一些创业公司推出了观点图谱类的投票应用,不过相比之下°do(度)的整体风格更加清新。而且并非是一味照搬,这个投票应用在设计方面也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应用整体是蓝白的色调,风格比较清新,这一点其实和 Polar 有些类似。在选项设置方面,°do(度)采用了多选项的形式,并不局限于如 Polar 式的二选一,这一点增加了投票在多个场景下的适用性,可以适应更复杂的投票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任意一个投票中一点做出了选择,便无法重新更改自己的投票结果,这一点与 Polar 不同,后者可以随时更改投票结果。只有当用户在一个投票中选择了一个选项后,才可以看到投票比例和其他用户对于这个投票的留言。
搜索页面内有“热门”、“朋友”和“排名”三个分类,其中“朋友”分类中为用户添加的朋友发布的投票。值得一提的是,°do(度)引入了群组的概念,可以把用户特定的朋友添加进入群组中,在发布投票时便可以讲投票定向发布到特定的分组中,这样只有分组内的用户可以看到发布的投票。引入群组的概念也是考虑到了投票应用也可以有一定的私密性,在特定的朋友圈内发布投票满足了用户对于私密信息的需求。
投票发布页面可以为每个选项添加图片及对应的文字描述,目前一个投票的备选选项可以添加任意多个,相信在下一个版本中会对备选选项个数做相应的限制。每个投票的时间倒计时目前有三个选项,分别是“5 分钟”、“1 周”和“1 月”。“5 分钟”这个选项实际上是应用对投票即时性方面的一个考虑。在很多场景下往往需要用户进行即时性的决策,这类投票的持续时间较短,可以是几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鼓励用户进行即时性决策应该是应用之后的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
设置页面的风格比较简洁,用户可以进行更换头像、添加自我描述等操作。每个选项前活泼的图标也标志着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大致是 20 至 30 岁左右的年轻用户。这类用户对新鲜事物有更强的好奇心,在使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主动地发起投票并参与到与其他用户的互动中。
试用下来总体感觉,°do(度)作为一款面向年轻用户群的观点图谱类投票应用,清新简洁的风格能够很好地吸引用户进行初期尝试。群组以及添加好友的设定也可以满足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私密性的要求。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保持早期用户使用应用发起投票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应用并且将这些用户发展为长期的忠诚的活跃的用户?当然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产品的商业模式。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首先会出现在创业者面前的问题,我想应该是:我作为一个普通用户,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一款应用?
是什么吸引了用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能持续不断地使用一款应用的理由只有两个:乐趣和帮助。使用这样的一款应用可以为我带来乐趣,闲暇之余我会想打开这款应用而不是其他应用,因为它能够给我带来乐趣,这个理由显而易见。如果不是乐趣驱动,那么一定是使用这款应用可以为我带来帮助,可以解决我的一些实际问题,那么我同样会需要这样一款应用来为我服务。设计一款应用需要考虑的就是用户为什么要使用它。
对于一个投票应用来讲,一个有趣的投票发布出去之后,得到的投票结果以及五花八门的评论本身就是这款应用的乐趣所在。想象一下,一个你自认为结果很明显的投票,发布出去之后得到其他用户的投票结果后发现是一边倒的另一个结果,再搭配各种有趣的投票理由已经评价留言,与陌生用户进行这种方式的互动就是一种乐趣。这实际上与网易网友跟帖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永远都不知道其他用户是怎么看待你的投票选项的,
此时乐趣就存在于每个不同用户的对于一个投票中每个选项的“态度”之中。而若要看到其他用户的“态度”,就必须要亲自参与到投票的过程中去,这样用户本身也就加入到了这个“投票游戏”中,扮演了一个表明“态度”的角色。
对于这一点,开发者不如考虑添加一个单独的分类,以官方的视角来挑选有趣的投票并推荐给用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用户的互动积极性和活跃度。对于被选入最受欢迎投票的发起用户也可以有一定的奖励机制,这当然是后话,但做这个方向的考虑也未尝不可。
用户使用这样的一款应用能够获得怎样的帮助,这款应用又能为用户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思考这一点时不妨来看看以下的两个场景:一些关系不错的朋友组成一个群组,在群组中创建一个投票来决定这个周末的聚餐选在什么地方;网上看到了几件衣服,选择哪件拿不定主意,发到几个闺蜜组成的群组里面,让闺蜜们给自己一些挑选的建议。这两个场景都指向了同一个功能,就是朋友间的私密决策。
正因为应用引入了群组的概念,才使得私密决策成为了可能。投票中的每个选项可以添加照片这一点,应该是使得这类投票应用作为私密决策使用时不必沦为微信朋友圈牺牲品的关键。观点图谱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对便捷舒适的平台来使用户方便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决策,因此从私密决策的角度来看,投票类应用有着自己的优势。
将朋友圈拓展到整个用户群中,很多决策也同样可以开放给全部用户,对于像购买电子产品这类投票内容,完全可以听取更多不同用户的建议,作为自己购物的一个参考。当然购物参考也只是众多作用中的一个,针对未发布的产品收集用户的信息或者针对一个社会问题进行用户调查同样是在整个用户群中可以完成的内容。
将产品功能定位在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乐趣”,还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帮助”,亦或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是吸引并留住用户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至于如何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和忠诚度,已经是下一步的问题了。
适当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似乎是摆在创业公司面前的一个永恒的问题,对于一款观点图谱类投票应用固然也有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只不过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观点图谱类应用是首先在国外产生的,很多适合国外的商业模式如果照搬的国内都会“水土不服”,在商业模式的问题上完全复制国外的经验是不可能的,国内的创业公司还需要思考“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
广告植入可以算是最为俗套的商业模式了,在这类应用中是否适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广告植入的方式。比如在一个官方发起的投票中,植入与投票内容相关的广告,这样既能让用户比较容易接受,也可以通过投票内容来引导用户关注广告内容。
与其它公司网站或机构进行合作,以官方发起投票的方式收集用户对官方产品或服务的意见或反馈同样是一个可能的商业模式。但这种商业模式要建立在庞大的用户群的基础之上,考虑到创业公司前期的产品一直是在积累用户量以及保证用户活跃度及忠诚度,早期就使用这种方式并不现实。
不过对于官方发起投票这一点,为了鼓励用户积极参与到官方投票中去,可以考虑反馈给参与用户一定的奖励,但不能以奖励进行驱动,否则会影响投票结果的真实性,同时也失去了收集用户观点的根本意义。在其它方案中使用用户奖励机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旦将奖励用作一种完全的驱动模式,投票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使用奖励措施来鼓励用户的方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对于一个只有 5 人的创业团队来说,做出这样的一个产品已经很不容易了。目前产品还应该是处在用户积累的阶段,谈及商业模式恐怕为时过早。°do(度)之后要走的路还很长,作为这款应用的早期用户,我相信它还会继续成长,作为一款“有态度”的应用一直走下去。
已有6条回复我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