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互联网主义——儿童·科技·公益

新互联网主义——儿童·科技·公益

前不久在网络上极为轰动的“海南校长”案终于在儿童节前进入司法程序。今天的微博上并未如往年那样充满欢乐的节日气氛,相反,“救救孩子”的呼声此起彼伏。儿童的成长和安全问题在这个节日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而这一切,不得不感谢互联网时代资讯的传递与聚焦。

基于互联网的儿童公益活动

2011 年可称作是“互联网儿童公益元年”。回首 2011 年春节,由于建嵘教授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也就是微博打拐活动,让新浪微博成为解救被拐卖儿童的首要舆论阵地和信息传递中心。长期存在的拐卖儿童现象通过互联网第一次得到如此大范围披露和高度关注。可以说从微博打拐开始,与儿童相关的公益活动成为互联网公益的重点项目。

新互联网主义——儿童·科技·公益

不久之后,2011 年 3 月 9 日,由邓飞等媒体人在微博上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正式启动。截至 2012 年底,免费午餐基金的总收入达到 4377 万元。总共帮助到36467个孩子,分布在全国17个省区的205所学校。在去年的儿童节,百度联合百度联盟伙伴共同发起“百度·免费午餐公益一小时”活动,在一小时内以网友名义捐出 360202 份午餐。

新互联网主义——儿童·科技·公益

去年的时候国内媒体曾报道过来自欧洲的一个公益项目——NotFound Project,其目的是利用 404 错误页面刊登失踪儿童的姓名和照片,并提供 NotFound.org 网站的链接,为用户提供更多信息。这一方式也在国内获得了诸多效仿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年年初上线的 QQ 空间新 404 页面,当用户点错链接或请求的链接不存在的时候会自动转向一个寻人页面。必应搜索引擎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当用户的搜索无反馈结果时就会出现寻人启事。

新互联网主义——儿童·科技·公益

前不久,民间公益组织一公斤电子和阳光书屋先后参加了极客公园的线下活动。他们都是以科技手段进行农村儿童教育的公益组织。

公益精神与互联网主义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这是互联网精神的四个关键词,同样也是互联网主义的宗旨。在人类发展的千年历史中,人们从未停止追求“众生平等,天下大同”的脚步。这个愿望在互联网时代终于得到了初步的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知识和资源的共享、话语权的平等。而公益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始终致力于促进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

科技与公益——这两个不同维度的事物因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借助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协作的现代公益,让原本只是小部分人的善举成为全社会每一个人均可参与的社会活动。公益的精神和力量绽放出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的确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他们一方面让儿童背负希望,却同时让儿童遭遇绝望。成人的时代必将由长大后的儿童来继承,但对儿童的欺凌和压迫却往往又来自于成人。幸运的是,在科技和公益的帮助下,善良的成人们在照顾好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能够将爱传播到那些依然贫穷、落后和不平等的地方,让那里的儿童也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写在最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百年前的呐喊至今仍余音不绝。科技公益要做的绝不只是让孩子们吃饱一顿饭,读几本好书,而是要促进整个社会形成儿童成长的良性环境。这将是未来公益事业以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理应思考的问题。

公益互联网精神社会活动
下载极客公园客户端
iOS下载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