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智能电视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抓住电视的特点设计智能电视?
前几天看到极客公园创始人在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能电视,感觉张鹏的思想很独到,极具人文关怀,让我非常钦佩。于是他也有意无意地影响到了我正在思考这个问题。
目前背景
之前在冬吴相对论里听到这么个信息,一个家庭的收入和每周开电视的次数成反比。由此可见,中国电视行业受到了多大的冲击。而美国的电视产业没有受到冲击的原因在于其节目的创新能力强、同步能力强,所以未受到很大冲击。那么正是当前这么一个环境迫使我们应当去更加深刻的思考,电视本身是否应当被重新定义?把平板系统放到大屏幕上就够了吗?智能电视究竟将承载着何种与智能移动设备不同的命运?我们又应当如何设计才能将一个非移动大型设备进行提前自救并且再创新,才能使得它更有力、有趣和有想象力呢?
设计之前应当明白的
大型电视本身是一个无法移动的产品,因此它在和手机与平板的设计上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场景的特殊性。由于这种特殊的属性,导致它和平板不一样,不是一个让人看着就想打开的产品。它更像一个被放大的播放设备而已,其本身之大承受着一种科技自身的冷漠,不像手机与平板的灵巧似乎更贴近某种爱不释手的“玩物”。这是它从诞生开始就有的短板,是它注定无法承受之痛。如果我们辩证看待电视这种大,正是这种“大”带给了人类更好的体验,如果我们可以从这点上着手,将电视也上升到某种有灵魂的产品,要在人毫无防备之时发动最温柔的袭击,让他猝不及防,才更应该是在设计上最需要考虑的。
当今的智能电视就好像当年的手机,只不过需要打开真正的创新需要更大的空性,需要摆脱更多的过往经验。无论是”系统“、“智能”甚至是”创新“、”人文“这些词都要统统拿掉、扔掉,一把火烧掉,烧到一点灰尘都不剩,烧到自己也一起消失。真正从心底去感知而不是思考。大彻大悟,方能浴火重生。
谈谈我的设计
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乔布斯那个时代的只是做一个完美产品而不考虑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放到今天也许不再适合。这时代的产品比以往更加需要的是互联网基因。这是我的立足点。
自然,这只是一种畅想,我知道我现在根本不可能抵达我所说的那种高度。我只是想尽我微薄之力,大胆设想下更好的设计,去攀爬这一高度。
以下是我的零星拙见,希望能与诸君共勉。
智能电视选播过程全面使用智能便携设备操作,做成 APP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想过,已经到了这个时代了我们是否真的还需要保留遥控器而不是将它放在博物馆?是的,用户习惯虽然难改,但是这一定是一大趋势。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个智能电视厂商看中了如火如荼的微信,使用微信直接点播电视的方法。但是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够,远远不够。微信作为一个平台注定无法承受独立 APP 全部功能,将 APP 变相放在它上面更像是某个浏览器上的插件,既然是插件就注定是被阉割的命运。不是说不好,而是说无法做大真正大而全的展示。
我的设计是扔掉遥控器,将智能电视选播做成手机和平板上的 APP。
现实原因有五条:
- 前提是既然都选择了智能电视,那么拥有智能便携设备的用户应当是大多数。如果有少数用户不满足那么就选择放弃。
- 为什么不做同时保留遥控器这一选项。原因在于,我们有时候必须帮助用户做选择,虽然会有一片反对,但是用过之后就也许会发现是他们自己错了。
- 便携设备上的触屏操作体验远远高于遥控器的按钮体验,既然我们不可能对电视触屏那么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在可以该体验之处进行体验。为什么非得在一个遥控器和操作界面上反复折腾,口口声声交互交互,是不是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就好像这个时候还有人在做 VCD,认为只要把功能提上去就还是会有更多的人会购买一样,可我们已经进入在线观看的时代了啊!
- 设备间的协作,这是当前世界最应当推进的。我甚至可以想象你只要在手机 APP 上下个命令,那么狗粮会自动定点出现,衣服会自动洗,开水会自己加热起来的情况。大物联网时代就应该这么做。并且手机可能会是第一入口。
- 一旦将智能电视与便携式可操作设备结合,必将爆发无穷潜力,甚至影响到电视节目。看看应用商店与苹果的结合就知道了。后面我会再谈。一旦将你的操作记录全部上传到服务器,那么经过云计算之后便会根据你的喜好进行精准个性化推送。这是非常人性化的。
那么在 APP 的设计细节上,选播的设计会更加简洁方便,每台智能电视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绑定码,输入即可控制。之后再设置独立密码就行了。里面会让你选择看直播还是点播,一目了然各种介绍,节目表。而其中也会有设置音量,画质等等设置。只不过播放的时候不是在设备上播放而是在智能电视上。
王道 UGC
对,这正是我最想说的事情,一旦将智能电视与便携式可操作设备结合,必将爆发无穷潜力,甚至影响到电视节目。我想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把手机做成一个点播器而已,那没有意思。
无社交不互联,这是互联网的原动力,智能电视,电视节目也必须向其看齐。
最必须的功能就是开辟节目以及电视台的评论,创造大量 UGC,构建大闭环。
要注意,我想说的不是仅仅是一个节目获得全国的评论展示,而是会划分成更精确的本小区的人评论,本学校的人评论,本市的人评论(默认越小越前置)。以及周围人正在看什么,她是谁,她的头像,她正在看什么,她喜欢哪部电视剧,她吐槽了哪部电影。是的,我要说的是,我要营造一种本地氛围,本地协同化。这里我又要谈点社会心理学了,人本身是孤独的,但是放入人群中他便获得了一种归属感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而互联网一开始的出现跨越了物理距离,将各种志趣相投的长尾聚集在一起,但是因为物理距离的原因它却在某些时候将人变得可能更孤独。(注:国内的酷云TV 有点类似方向)
互联网的动力是人与人联结的需要,所以在我眼里看到的是由于便携式设备的出现互联网出现了再次将物理距离剁碎的过程,将长尾联系的更紧密。而我所说的智能电视可以用到这样一种设计一定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我想谈的不是这一设计本身,而是想谈背后我所洞察到的人性,对抗孤独的动力。
从人与人需要联结交流的角度看,如果说经典名著和历史记录是在剁碎时间,那么当前的互联网更多的就是在剁碎空间。
而这样做 UGC 的好处还在于,我们从未见过有对全部电视节目的集中性的大量评论,如果此举一出必然出现各种吐槽与解构,再一次对权威进行史无前例的大倒逼,使得电视节目自身质量不得不提高。如果节目质量一旦真正提高,必将会有更多的人来看形成良性循环。
对节目的看法
事实上,我认为进入唱吧排行榜的完全可以将这些人叫出来,搞一次电视节目的选秀活动。这会更有趣,唱吧可以开辟一个独立选秀 APP 进行操作。也许热捧度不亚于中国好声音,因为它已经有了很强的受众基础,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同样衍生拓展,各个长尾之中我们一样可以寻找非常出色的人请上来做节目。又或者可以做成自媒体,将文字变成视频,变成某一个人的自说自唱节目,一定精彩纷呈。并且这些有才华的人通过他们的个人数据你会发现,也许在你家周围总能找到那么几个。也同时能给喜欢抱怨说自己怀才不遇的人堵上嘴。
不过,无论什么节目要办,我们还是得注意一个让人吐槽的那个什么局。如果能在某种方法上绕开它就最好。我相信网络是有节操的,没节操的东西自然会被自主过滤掉,这是互联网本来的力量。
另外有人会说,这和做一个视频传到优酷上有什么区别?
这里我想强调,我所提出的的节目的设计更侧重的是朋友化,社交化,本地化,方言化。节目必须以本地为主打,而不是罗振宇那样,他是掌握话语权者,而更多的人的话语权是很微弱的,投入大互联网之后便几乎淹没在话语汪洋之中。而本地化的平台并非是要让人出大名,而是会让人体会到归属感,将长尾进行本地化再聚集,这是我想说的特色。
比如你看到你们某某市某某区的一个人在办节目,你一定会非常好奇,和你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到底在想什么。
再说个案例,来表达我的情感设计。
我有个姑姑装电信的高清机顶盒,本来很高兴可以搜到各种电影各个台,但是装完后找来找去都没发现里面居然没有本地的那四个台,这让她瞬间很难受,恨不得把电信马上停了换回广电的机顶盒。对于她来说,没有本地台等于断绝了和本地的一切,你给她再多的电影再多的电视台其实也都不是她想要的。她最想要的只是本地的归属感。
这就是人的乡情,无论你走到哪都会有意无意地把另外一个地方来和家乡对比,只要在异地听到家乡口音就会对对方感到非常情切,和一种莫名而来的心安,虽然我们现在基本都已经会说普通话。我们的祖先会在方言里入土为安(《绿皮火车》)。
总之,利用互联网将长尾进行本地化联结,是我想说的策略。
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我所在的三线城市的一个小学非常时髦,对各个年级开辟了微信公众号,要求家长全部去关注各种通知。这点让我吓到了,说真的,这个我曾经所在的小学校居然开始摆脱短信平台直接进入了微信时代。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科技的影响力啊!
我上面那段是什么意思呢?我的意思是科技注定也要影响到教育的模式,这是必然的。问题是怎样去引导才是最好的,让孩子既能感兴趣又能保证学习质量?这肯定不是当前一个所谓的多媒体教室能搞定的。也许未来的智能电视是个非常好的途径。TED 百万美金得主 Sugata Mitra 建立了一个了不起的让我感动得想哭的教育方案,将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寻求知识,将愚蠢的竞争转化为合作。
而智能电视开辟了可能性,手机和平板太容易被小孩用来玩游戏,不是最适合学习的方式。而电视不同,它大而不可移动。由于它的这一属性使得教育更为可能。设计的课程一定要注意让孩子们更多的协作,相互贡献来获得答案。这尤其需要有极高人文关怀的人来做这件事,在既能保证孩子拿到分数的同时又能保证他的热情。
具体的细节我不也知道如何去设计,主要是我完全不认同当前世界的教育,尤其是中国,我很难想象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木到底翘向哪边。我只是更加相信,获得信息的平等性会逐渐改变这个社会的思考方式,我们不是要培养一个记忆的容器,而是培养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人。一起慢慢推动吧。
这种教育的建立依然要遵循,朋友化,社交化,本地化的长尾路线。
最后:让我设计智能电视,我会进行搅局四步走。
- 与视频网站合作,或者用技术绕过合作,设计完美 APP,放入机顶盒 APP 市场中。同时设计操作这款 APP 的 APP。
- 产品带用户,用户带用户。以主打本地化进行社会化营销。
- 自产机顶盒。
- 自产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的出路,我不敢说我已经找到了。我只是想说,这是我的预言畅想而已,需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共勉,总之,未来几年看吧。
已有22条回复我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