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可穿戴式设备的实质是通过外部上的某种硬件以及软件的结合,实际上在强化人的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处理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计步器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产品,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30年前,但是,正如 iPhone 重新定义了手机,很多创新力爆棚的公司正在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定义这些“古老”的装备。从 Fitbit 到 Google Glass 的出现,原本单独存在的硬件通过联网将其数据与社交和服务开始连接,和联网产品一样,成为了服务链条的一部分,激活并开启了软硬结合的未来之门。
也因此, 2013 年被定义为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
在极客公园第 41 期活动软与硬・可穿戴的科技中,国内专注于健康运动产品的咕咚网总裁申波、大麦健康 CEO 张其林以及来自 frog 中国的资深交互设计师杨曦和可穿戴设备发烧友,也是航班管家、酒店管家的 CEO 王江共同讨论互联网产品如何与硬件的联手中拓展出新的蓝海。下面是圆桌讨论部分精彩对话汇总,更多请继续期待活动回顾视频。
可穿戴式设备兴起原因是什么?
王江:1. 技术积累的到位致使硬件和软件结合的时机到了,这是可穿戴式设备忽然变热的很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就是产业精英开始关注,最近一周之内密集的碰到七八波人都在谈论可穿戴设备。
申波:去年 Google 开始推出谷歌眼镜是一个引爆点,抢占除了手机之外的硬件的用户入口。
张其林:以前的计步器是一个传感器,只是一维的,而现在随着无线联网的实现,计步器演化为三维的,想象空间更为巨大。
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计步
王江:可穿戴设备是哺乳动物一个新的进化方向:体外进化。从最早的,像智能手机,都已经变成一个人的器官。而这些计步器包括很多的这种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像人的器官,它不再是一个外围设备,而是变成一个跟人体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个设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外部上的某种硬件以及软件的结合,实际上在强化人的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处理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杨曦:现在手机的交互模式是用户的主动过程,如我有一个想法了,先去掏手机,然后选择一个应用,再使用里面的内容。在对于可穿戴设备,它第一步就是它去了解你,去监测和你有关的数据,包括你所在环境等等,这样它就可以判断你将要做什么。这样交互就从以人驱动为主变成了它自动去识别然后提供服务的形式,更加人性化和贴身化。
可穿戴设备有没有技术门槛?
申波:硬件创业本身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的,因为它不同于软件可以远程去升级、修复产品的问题,对硬件本身的研发流程一定要熟悉,这样才能控制成本。不同于手机,目前可穿戴式设备的产业链还没有形成,因此技术门槛还是有的,但随着开源硬件以及 3D 打印技术的兴起,这个门槛正在逐年逐步的降低。
张其林:可穿戴式设备的实现原理很简单,但能做跟能做好以及能不能做出产品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不同于普通互联网产品或硬件产品,它需要将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所以这个门槛还是有的。
可穿戴设备未来形态还能如何演进?
王江:可穿戴设备未来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这个想象空间集中在与社区的结合上。一个硬件如果不跟数据,不跟社区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就丧失了 70% 的价值,并且无论是它的生命力还是扩张力都会受到损失和损害。未来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用户互相比较,互相促进这个细微的动作上。
申波:运动健康是一个比较容易切入的点,除此之外,个人医疗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如利用这些可穿戴设备进行身体检测,这样你就不用到医院去测量血糖血压了,未来这块也是一个大的方向。
大公司会跟进可穿戴设备吗?它的窗口期是多久呢?
张其林:术业是有专攻的,要想把把软件和硬件同时全部做好的话是需要一个很强的团队的。在这方面,大公司甚至巨头也是不一定能够做到的。
王江:未来小公司一定会面临着大公司的竞争,这是市场规律。但对于比较特殊的可穿戴式设备来说,团队做小反而内能够把这个力量做大,小就是大,即一个小的团队能够在局部时间里非常大的爆发。至于窗口期应该是在未来的 18 个月,它将是初创企业很重要的黄金时间。
如果要投身于穿戴设备最应该做哪些事?
王江:应该继续埋头做产品。
申波:虽然今年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但它的产品形态还远远没有达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阶段。近期要做的事情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它去符合用户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去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
杨曦:改变其交互方式,首先让穿戴式设备的佩戴更加隐形,让用户感知不到。然后就是利用传感器的优势,将交互设计的重点从视觉转到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更加立体的交互形式。
结语
从计步器开始发展起来的可穿戴式设备告诉我们,传感器的发展和人紧密贴合后塑造的这些数据交互起来可以产品更大的价值,未来的方向是将可穿戴当作一个人的延展,落到人的需求上,而非仅仅是冷冰冰的设备。
已有1条回复我要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