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StreetMap(以下用 OSM 代替)被称为维基地图,这个网络地图协作计划旨在打造一个内容自由且能让所有人共同编辑的世界地图。在 Google 地图和苹果地图的争端持续升级之际,OSM 开始逐渐浮出水面,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开始使用免费的 OSM API。而基于 OSM 的移动地图方案提供商 Skobbler 创始人 Marcus Thielking 甚至认为 OSM 前途无量,最终将会击败 Google 和苹果。那么 OSM 究竟是一项什么样的服务?它真的代表着地图的未来吗?
OpenStreetMap 的起源
OpenStreetMap 由 Steve Coast 于 2004 年创建。当时这位年仅 24 岁的计算机极客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想找些地图来玩一玩。虽然已经有一些免费的地图程序和软件,但是却没有地图数据,同时很多地图图片都有版权限制,不能直接使用。于是 Coast 开始用自己的 GPS 设备收集数据,并用 Linux 笔记本写出可以上传数据和生成地图的程序。
OSM 的第一批数据是 Coast 拿着 GPS 设备,骑车环绕 Regent 公园收集到的。八年之后,包括 Regent 公园在内,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图都已经在 OSM 上绘制出来。有成千上万的用户开始浏览 OSM 主站,其在 Alexa 地图类网站的排名也居于第七。除了 OSM 主站,也涌现出大量衍生网站和使用 OSM 数据的第三方网站,比如白宫、Flickr、Foursquare 和 iPhoto for iOS 都部分或者全面的使用了 OSM 的服务。
当然仅靠 Coast 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OSM 的发展更多的依靠社群的力量。2008 年,OSM 的注册用户还只有 5 万,而截止到 2012 年 8 月,注册用户已经飙升到 70 万。此外,雅虎和微软提供的航拍图也在地图制作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何制造 OpenStreetMap
OSM 的核心在于用户可以编辑创建地图,这个流程包括收集、上传和编辑数据、添加标签和生成地图五个部分:
收集数据
用户可以通过 GPS 设备和第三方提供的免费航拍图来收集地图数据。除了专业的 GPS 设备,一些带有轨迹记录软件的移动设备也可以用来记录数据。而雅虎、Landsat 和 NPE 等也免费提供一些航拍图。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用户可以用任何他们偏好的方式(纸笔、录音机或相机等等)记录他们感兴趣的数据,比如道路名、停车场、形成方法、地铁站等。
上传数据
收集完数据后,用户需要把 GPS 中的轨迹数据导出为特定的格式,然后上传到 OSM。接下来,用户需要在 OSM 推出的 JSON 编辑器中编辑从 OSM 下载的数据。
创建/编辑数据
OSM 数据包括基本节点、带方向的路线和闭合区域。这些元素带有标签,可以描述地名和道路类型等。用户可以用各种不同的编辑器来进行创建元素、添加标签、修改轨迹弯道等操作。
编辑标签
OSM 有一套完整的标签方案。当完成一条路线后,用户需要给它加上标签从而确定这条路线在地图上的渲染效果。OSM 中的节点、路线和闭合区域都可以添加标签,标签类型有元素、默认、调整和渲染标签四种常用类型。完成编辑后,用户便可以把修改后的文件上传到 OSM。
渲染地图
用户可以在线下通过 OSM 提供的渲染工具直接生成地图,也可以在线通过 OSM 主页的工具渲染地图。之后,用户便可以随意使用这些地图了,你可以导出地图图像,或者在网站内嵌 OSM 地图,甚至制作基于 OSM 数据的地图或者应用。
OpenStreetMap 的优势
OSM 吸引了这么多的用户和网站加入他们的计划,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
免费的数据源
免费无疑是 OSM 的最大优势。OSM 的数据库采用 Open Database Licence(ODbL)授权协议,地图数据使用者可以免费使用 OSM 数据。在 Google 日益收紧地图 API 收费策略之后,包括 Foursquare 和维基百科在内的网站都纷纷转投到 OSM 门下,开始使用 OSM 提供的服务。可以说,对于涉及到位置服务的中小型创业公司来说,OSM 无疑是最好的归宿。
丰富及时的数据质量
数据是地图的基石,能否全面准确以及及时的反应实际 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变化是评价地图质量好坏的标准。由于采用众包的方式,本地居民掌握着第一手资料,这些用户可以随时上传他们所知晓的最具体和准确的 POI 或者道路数据。以萨拉热窝为例,OSM 上的道路信息就比 Google 地图更加丰富。同时 OSM 的机制还可以保证这群用户及时的更新数据,从而保证地图不会过时。而对传统的依靠数据提供商的地图服务商说,不能及时提供最新和全面的数据是他们最大的短板。
自由开放的平台
除了免费高质的数据,OSM 本身也更加自由和开放。Thielking 认为,Google 有条条框框限制开发者,而 OSM 的数据基于 ODbL,制图和文档采用 CC-BY-SA(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2.0,创作共用-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2.0)协议,因此这个平台更有可能诞生更多有趣的东西。比如用户可以创建散步地图、登上地图、自行车地图等诸多主题地图。Waze 虽然没有采用 OSM 的数据,但是它的成功也表明,这种开源众包的 LBS 数据生产模式在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OpenStreetMap 真能击败 Google 吗?
OSM 虽然长势迅猛,但它会成长为地图服务中的维基百科,从而撼动 Google 的地位吗?也许它的未来并没有 Thielking 所设想的那样完美。
用户活跃度不高
OSM 现在已经有近80万注册用户,可是每月的活跃用户却不到 4%,所有用户中上传 GPS 数据文件的用户比率也在不断减小。虽然本地用户对当地状况是最了解的,但是数据采集、编辑和生产却在无形中为 OSM 铸造了较高的门槛。因此 OSM 还是局限于极客团体或者开源社区,难以引起普通大众的注意。
数据不够全面
除了用户活跃度低,用户分布不均也是 OSM 的一大难题,比如 OSM 用户主要居于欧美,因此这些地区的地图可能比较完善,但其他地区则就差强人意。相反,Google 在一些地区可以购买数据,同时他们也会得到大量用户及爱好团体对 Google 地图的反馈和帮助。Google 地图每天会接到数千个用户反馈,而地图团队会在数分钟内做出应对处理。Google 也推出了自己的地图编辑工具 Map Maker,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补充和丰富已有的地图数据,并且陆续有一些数据开始整合到 Google 地图。现在 Google Map Maker 社区已经有3万左右的用户。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Google 地图数据的涵盖面比 OSM 更加广阔。
整体地图服务的缺失
数据是地图的核心,但是在这基础上的衍生服务同样是地图不可或缺的部分。路线查询、实时路况、街景、导航、3D 地图等服务已经开始成为地图的标配,当然 OSM 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促使第三方来开发相应的功能,但是 Google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功能,从而在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上更胜一筹。
未来发展的隐患
同样我们也不能忽视微软对 OSM 的影响。Coast 已经在微软 Bing 的地图部门履职,OSM 和 Bing 也在多个层面有合作。微软希望借助开源社区来对抗 Google 地图,OSM 也希望获得微软方面的数据支持。一旦这种均衡被打破,OSM 的长远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偏离最初的路线轨迹。
Coast 的目标是将整个地球绘制出来,并使没有版权限制的免费数据给任何需要的人在网络上使用。我们无法预期他的愿景是否会实现。OSM 这种维基地图也许会成为未来地图的基本模式,同样也可能成为仅在极客团体和开源社区流行的运动。但是可以确认的是,纸质地图将会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 Google、苹果、Bing、OSM 或是出现一种更强大的新型地图服务,它们都能快速将我们带到想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