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da54df2136889c09b67608f85a794b
[核心提示] 当你手机里安装了太多应用的时候,或许到了用一个 App 来一览它们的时候。

编者注:本文由豌豆荚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投稿,主要讲述其今年推出的 iOS、Android 双平台内容发现应用「豌豆荚一览」背后的产品理念。


一个普通人每天会打开多少个应用,去里面发现新鲜的资讯和有趣的内容?如果你翻开自己的手机估算以下,说不定会把答案设定在 5 个左右。如果你更激进一些,说不定会认为只有微信一个……

如果我说,有个应用能帮你一次打开 40 个应用,你觉得怎么样?得到的反应大概是,「有意思... 但我好像一辈子都不需要打开这么多应用?」

我们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太少,甚至对自己的欲望亦如此。聪明如 Bill Gates,也曾说过,640K 的存储空间应该够我们一辈子使用了,更别说动辄以 GB 计数的邮箱。有时候一个产品设计师和普通人类的最大区别,就是产品设计师需要在我们看似日常的行为中发现其中未曾满足好的需求,甚至在人们自己意识到之前,就解决它。

人们到底需不需要每天打开 40 个应用?假如你对朋友圈中随处可见的鸡汤和养生感到心满意足,愿意将朋友圈做为自己的唯一信息源,那确实生活里不会有这样的位置。但假如你对新的应用总有好奇心,也喜欢发现各种新的内容的话,手机里面应该和我一样,会有很多是因为曾经在里面看到过一两篇不错的文章而慕名安装的、但又经常忘记打开可也不舍得删掉的应用。

Snip20150907_25.png

这些应用里面不是没有我们感兴趣的内容,但每天都逐一打开,实在很麻烦。根据我们对用户日常操作所需时间的测算,可以模拟出下面这样的场景——在手机屏幕上找到一个不常用的应用,大约需要 5 秒;点击图标,等它启动完成,又是 5 秒;每个应用每天平均更新 10 条内容,浏览一遍的时间,大约需要 10 秒;有一半的可能性这 10 条内容中有一条我感兴趣的内容,我会找到有兴趣的内容,但也有一半的可能性一条感兴趣的都没有。在后面这 50% 的可能性里,你花了 10 秒钟打开一个应用,但你也只花 10 秒钟,就看完了它的内容。

潜意识里,你觉得打开这个应用浪费了你的时间——只有 50% 的有效利用率。所以,即使这个应用里面可能仍然会出现你感兴趣的内容,你还是默默地把这个应用扔到了一个文件夹里头,文件夹的标题可能叫「自我提升」或者「好品位」。当下次你在厕所里掏出手机,用 0.3 秒决定应该打开哪个应用的时候,它被考虑的可能性又变得更加的微乎其微了。

我自己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体会。所以,我知道,今天人们不会打开 40 个应用,不代表他们不需要,而是现在的方法太糟糕了。2014 年年底的时候,利用豌豆荚比较成熟的应用内搜索技术,我开始酝酿豌豆荚一览。2015 年 7 月,我们正式推出了这个产品。现在,可以说这个莫名其妙的 40 是怎么来的来——用户真的就在豌豆荚一览里面平均添加来 40 个应用。打开一次豌豆荚一览,就相当于一次性打开来 40 个应用。

Snip20150907_24.png

我们的产品设计师做了哪些事情来解决这些看不到的问题呢?举几个例子。

首先,我们要重新思考人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操作系统,一个应用就是一个单独的图标,当我们触摸一个图标,就会打开一个单独的页面,全屏展示该应用。即使速度再快,界面之间的切换仍然会让你感到信息的跳跃和割裂。受制于用户的习惯,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很难做大幅度的改变,但新一代的智能设备操作系统,不管是 Apple Watch、Android Wear 还是 Android TV,又不约而同地将操作系统的主界面从静态的应用列表,改为了来自不同应用的更新汇总。这也是豌豆荚一览想做的一件事情,我们首先的决定是,豌豆荚一览的主界面要将来自不同应用的更新放在同一个页面,消除应用需要一个个打开的概念,将它们聚合一处,用户只需要轻松滑动,不用在不同页面之间跳转,就可以把用户关心的应用内的内容在一个界面浏览完。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用户就能信赖只刷豌豆荚一览就不用担心错过什么。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对应用的更新做任何筛选,甚至包括其中的广告内容也是一概保留。这又会带来意料之外的问题,比如有少数更新速度特别快的应用,会造成「刷屏」的现象,在内测中的抱怨非常严重。。我们继续观察、分析用户如何使用不同的应用,又发现,实际上用户抱怨的并不是刷屏本身,而是实际上用户对不同应用内的内容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有些应用,用户会仔细逐一浏览;有些应用中的内容,用户也是一扫而过。我们原来对不同的内容一视同仁地处理,自然就造成了大量用户不感兴趣的信息被大幅展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不同应用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处理,通过巧妙的占用空间变化,来避免「刷屏」的情况。

我们还希望豌豆荚一览中展现的内容没有离开它们原本的上下文——也就是应用。毕竟,我们希望用户在豌豆荚一览里面「刷」的是这些应用。我们的产品设计师逐一分析了这些应用的内容,对它们的版式进行了抽象和整理。整个设计过程,是在如何尽可能保留一条内容在应用内原本的内容,和将它们聚集一处之后如何不显得凌乱之间去平衡。我们一开始甚至为不同的应用都定制了不同的版式,在不断的运营过程中,我们又对卡片的设计进行了简化,从 21 种又减少到 4 种。这 4 种版式简单而多变,可以适应不同应用的要求,又显得非常干净。

Snip20150907_26.png

然后,手机尤其是 Android 手机的性能,也是我们在日常大量浏览内容的时候的痛,我们也希望在豌豆荚一览中解决这个问题。通俗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 Android 手机的性能媲美 iOS,保持在每秒 60 帧以上,不出现连续的丢帧。在实践中,我们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框架来实现豌豆荚一览的界面,这套框架首先在豌豆荚一览中投入使用,之后也会在豌豆荚的主产品中使用。性能优化的过程没有银弹,也是一点一点的苦功夫,但我们对内容版式的统一设计和规划,来让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就这样,我们交付的产品,即使在非常快速的滑动下,也不会感觉到卡顿,甚至还可以隐约看到图片的样子。

最后,我们有所节制。我们知道豌豆荚一览的作用是帮助用户在一个地方看到 (那些他平时可能不会经常打开的) 应用的更新,不要越界。产品里面给每条内容的来源都提供了非常明显的展示,这不仅是法律和道德上必须遵守的,同时也帮助用户理解我们的工作原理,增强了用户体验。用户在豌豆荚一览里面预览一个应用,可能会慢慢被一个应用的内容吸引,逐渐成为一个重度用户。这个时候,我们认为用户最好还是安装原应用,而不是留在豌豆荚一览内。因为,只有原生应用才能提供完整的、和内容紧密结合的体验。我们在显眼的地方提供了应用安装的链接(iOS 上因为政策限制,暂时还没有找到办法添加),应该说效果是蛮出乎意料的,通过豌豆荚一览来安装应用的用户比例,并不比豌豆荚少太多。

Snip20150907_27.png

这些东西都做完以后,对于一个「平均」的、添加了 40 个应用豌豆荚一览用户,打开一次「豌豆荚一览」,相当于一次性打开了 40 个应用——按每个应用节省 10 秒钟计算,这一下子就节省了差不多 7 分钟的时间。创造了这样流畅的体验以后,「豌豆荚一览」的用户平均每天会看 80 条内容,远远比逐一打开这些应用看得更多。何况,即使其中的一个应用在今天并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更新,你也不会对这个应用产生偏见,它仍然拥有平等的机会。用户平均会浏览 8 分钟,在这 8 分钟的时间里,用户可以高密度地翻完 40 个应用里面的所有更新。很多平时根本不会想起来打开的「冷宫」里的应用,它的内容就这样出现在了你的面前。这就是「豌豆荚一览」提供的效率价值。

你看,我们做的无非是把有意思的东西集中在一起,让它们更容易被你注意到而已。既不改变商业模式,也不对内容进行重新编辑,如果你发现了好内容,还可以直接安装或打开对应的应用。我们做得,只是集中在一起,省去了逐一打开的烦恼。产品的两个活跃度指标,不管是用户添加应用的数量,还有浏览内容的数量,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面一直在不断地上升,也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其实人们的好奇心没有变弱,只是需要好工具,不要让这些好奇心在反复的切换和等待中消失。

我们乐意提供这样的工具。

用户体验产品设计豌豆荚

已有4条回复我要回复

Default avatar
极客漫游者·2015-09-07

不就是RSS嘛

Default avatar
极客漫游者·2015-09-08

必须要注册~耍流氓

Default avatar
极客漫游者·2015-09-09

6666

Medium af90b142ff2cd24e1340e4b6efe5a55f
Afio·2015-09-09

都是用神器 feed43 强制烧录的 rss?

Default 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