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问问李志飞:AI 不是把机器变成人

出门问问李志飞:AI 不是把机器变成人

编者注:本文根据出门问问 CEO 李志飞在 2015 年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的公开演讲整理而成。AI 全称为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李志飞认为现阶段的 AI 应该理解为 Aul :Augmented Intelligence (扩展人的智能)。


热情促进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发现以前在我们学术界的很多术语,出现在大众媒体、记者,还有很多工程师的口中,比如说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人工大脑、基点。所以,在过去这两年,我觉得是人工智能给大众普及最好的一个时代。

但是,所有的这些术语,更多是在我们科技圈里传播。所以,其实我一直都在想,这个到底离最终消费者有多远?或者说,这个奇点是 2045 年还是 20 多少年,机器智能有可能突变超越人的智能是不是真的那么可信,还是完全脱离我们技术的现实?这其实是我们过去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些问题。

其实大家对人工智能的热情,促进了人工智能在大众中的认知。但是,就是因为这种热情,也给一线人工智能从业者带来很多困扰。 比如说,有记者就会问我,你们公司做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做的东西跟奇点所讲的那么远?

因为在他心目中,只有机器比人还聪明,才是智能。但是,我们技术现实是不是能做到这点?

另外,产品形态是否合适?过去出现了很多新的设备,Google 眼镜、无人驾驶、机器人。据我所知,在过去两年时间,Google 眼镜在中国总共也就 4 千多台,无人驾驶,可能在中国从来都没见过。

所以,我作为一个一线的创业者、小公司的 CEO,我天天想的是,当普通用户,比如说广东佛山、江苏南京、湖南岳阳,一个小地方的老百姓,离这些技术有多远?他们是否能感受到?

AI 不是把机器变成人

Snip20150121_15.png

AI 到底是要干什么?之前我们跟几个做人工智能一线的科学家讨论过这个话题。基本上你可以认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把机器变成人,像左边这种,他希望造一个机器,但最后是长的像人一样,而且越漂亮越好,这是日本非常典型的做法。我们在长城会上也看到他们做的一个小样,有表情、皮肤,等等,都有,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苍井空吗?不一定,而且它们所呈现的东西并不是任何智能的,都是仿生的,很多声音都是后面人配上的,这是日本的方向。

另外一个方向是要把人变成机器。首先一个人再戴上一个外壳,像钢铁侠一样,能够做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你愿意天天穿着这样的衣服到处跑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还是一个人吗?其实这也不一定。

 所以,我想从一个创业者角度重新定义一下什么叫 AI。AI 不是把机器变成人,也不是把人变成机器,而是我们希望利用 AI 技术,来扩展我们的智能,扩展我们以前做不到的一些能力,我想这才是 AI 技术能够真正帮助所有人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技术的目的。

具体什么叫 AI,我想举几个例子:

Snip20150121_16.png

首先举两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左边这个人是个色盲,但是他戴了一个天线一样的东西,是真的插到他脑袋里面去的,我在美国见到这个人,他戴了十几年。戴这个东西干嘛呢?其实是通过这个设备来接收声音,由声音刺激大脑,转换成颜色。也就是说,戴这个设备之前是不能辨别颜色的,但他现在能够辨别颜色了。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并不是希望每个人都插一个东西到脑袋上,这也不符合我前面的说法。

右边这个例子是盲人,但由于他戴了一个眼镜,这个眼镜由于有计算机视觉的东西,然后转换成声音给这个盲人,这个时候这个盲人虽然看不见,但因为有这么一个设备,使得他可以重新获得一些基本视觉上的东西。

前面两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每个普通老百姓,要的是一些更普遍的东西,比如说一个个人的数字助理,或者我们身上有一些跟健康相关的设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健康水平。

 第三个例子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可以让大家理解 AI,这问刚才那个「天线宝宝」,我问他如果你想再戴一个设备希望戴什么?他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他说我希望戴个摄象头,是可以看到后面的景象。这个特别有意思,你说摄象头还是天线,这都不是什么特别高深人工智能的深度神经网络、人工大脑,这种听起来特别遥远的东西,它是很简单的设备。但是,就是因为这些简单的东西,可能就把人的能力扩展了

AI 产品具有什么特性

Snip20150121_18.png

AI 首先我认为应该具备自然的交互能力,因为它是你的助手,必须理解你的语言,能跟你做一些简单的对话,能识别你的语音。

第二,它有一些简单的智能,比如它能根据一些场景帮你做一些推荐,比如你现在找到了一个博物馆,而这个博物馆有一些你一直都很感兴趣的东西,它可能就会提醒你,这儿有个展览会你可以看,是你过去一直特别有兴趣的内容。它会收集你的很多信息,知道你的历史,懂你的兴趣,可以根据很多场景,比如时间、地点、周边环境,来给你做一些智能化推荐的东西。

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东西其实都是比较基本的大脑智能。所以,在我定义的 AI 里面,我并不是要它有什么意识、情感,甚至有可能反抗来把人类灭掉,我们并不是要这种像人一样那种特别高纬度,或者更深层次的智能,而是一些能够帮助你,而不是代替你、取代你的一些东西。

如果说,我们的目标是做这样的产品,那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属性?

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可交互的设备,要做自然语言的交互。

第二,必须是随身携带的,每时每刻作为一个普通人都可以用得到的。

另外一点特别重要的,它能够连接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什么意思呢?在未来会有很多传感器,可能植入在可穿戴设备中,自己有个 App 或交互的东西,但其实这是非常不能够接近人使用习惯的产品。所以我觉得,这么一个设备,首先它应该具备连接很多传感器的能力。

有了这些以后,有了传感器,有了很多算法上的推理,然后帮你做反馈给人,然后人再做一些基本的动作,这个传感器再做一些测量,再去做一些反馈,我觉得这是这种 AI 非常重要的部分。

手表是目前最好的硬件载体

什么样的硬件才是最适合做这个载体的?我想跟大家分享个公式,可能一般在这种会议上不会出现公式,但我特别喜欢这个公式。为什么呢?首先觉得很有逼格,装逼嘛。第二,这个公式,如果大家有做过人工智能的,其实这是人工智能一个常用公式。

无论是人的深度学习还是要做语音识别的解码,其实最终我都会用这个公式描述到底要干什么,因为电脑是不懂情感的,必须是量化可执行的东西,这个公式就在数学上定义好了。

X 你可以想象成各种各样潜在的硬件设备,我们是要找到一个最好的硬件设备,使得我们可以把这个 AI 技术最大化,到底什么样的设备是个最优的设备,使得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使得世界更美好。

比如说手环是不是这么一个最优的设备?它可携带,也可以连接传感器,但是在我看来,它可能不太适合做我说的这个事情,因为它没有屏幕、没有交互,不能人与机器进行对话。

我曾经戴过一阵子 Google 眼镜,第一当然也是装逼,但戴了以后还有很多问题。首先,这个东西戴在身上特别吸引人,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人对着你拍照,这很痛苦。另外,这个东西戴在脑袋上也不怎么舒服,因为它会发热,会使你出汗。所以我认为,这个设备在现在已有社会价值观或设备本身性能上,确实不太适合做我刚才说这个事情。

还有别的各种各样的设备,有碗啊、杯啊、指环啊、鞋垫、皮带啊,上次去美国一个可穿戴设备,基本上你身上所有可穿戴的设备都有可穿戴的,比如背心、鞋垫、指环,全部都是,但这没法承载我刚才说的这个事情。所以我认为,在现阶段一个比较现实的答案是:智能手表。我认为,智能手表是实现这个的最好硬件载体。

Snip20150121_17.png

其实,刚才大家看到这个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是刷在 MOTO360 上的,我们开创了这种刷表的模式,大家过去听过刷机,但可能没听到过刷表,当 Google 的人看到这个事情真的是惊呆了,这个事情真的不可思议,在中国就发生了。

虽然现在大家对它有很多怀疑,耗电、价格各方面的因素,但大家不妨想一想,在 2007 年的时候,当时我买了个 iPhone 我问为什么用 iPhone?他说可以在 iPhone 上上网,我说神经病啊!我为什么要在 iPhone 上上网,到现在我自己就是神经病,天天可能电脑都不怎么用了。所以同样的,我认为智能手表虽然现在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最后它会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个控制中心。

回顾一下,刚才演示的东西是个智能手表,好象没有无人驾驶那么疯狂或者高端,但是背后用的技术一个都不差,神经网络、自然语言、深度学习、语音识别,全部都是无人驾驶或者 Google 眼镜需要的技术,技术还是那些技术,但是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所以,未来我们认为,在手表、手腕上能做很多很多事情,真正帮助增强你的智能和能力。有了这样的设备,你的手腕会成为一种力量,能够帮你做很多你做不到的事情。

出门问问AI
下载极客公园客户端
iOS下载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