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1bdbdc3b351653bbbafb653949c87c
[核心提示] 微信究竟是一款合格品还是杰作?抛开大企鹅的群众基础微信何德何能?本文从通讯与社交的关系入手分析微信的产品细节。

微信究竟是一款合格品还是杰作?抛开大企鹅的群众基础微信何德何能?本文从通讯与社交的关系入手分析微信的产品细节。对微信团队的产品出发点偶有个人揣测,欢迎各种指正吐槽。

社交里的通讯

为什么微博里需要私信功能?因为人与人只要交流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私密的需求。如果正刷着一个女孩的信息流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就算我再斗胆,「请问你有男朋友吗」这句话也只会在私信上问。有些东西能公开在微博的评论公开发表,有些则不能。所以评论和私信的功能是协同的,所针对的需求也是连贯的。微博这个产品中发微博评论转发微博才是主体,所以私信功能是社交里的通讯。(此处且不纠结与微博的社交与媒体属性之争)

通讯里的社交

与微博相反,通讯功能才是微信的基础功能,但微信也有朋友圈作为社交模块,朋友圈是「通讯里的社交」。微博上随着参与者私密性需求的增长,交流场景会很自然地从评论框转移到私信框。但通讯作为微信的主体,任何私密需求的交流都可以直接通过通讯来解决,那用户为什么还需要使用社交呢?这直接导致用户使用微信却不一定使用朋友圈。从界面上看,「朋友圈」作为在「朋友们」的二级导航,而且「朋友圈」功能还可以在设置中停用。打通两个功能需要引导更连贯的需求转换

从「朋友们」进入「朋友圈」

微信中朋友圈的入口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第一个入口是「朋友们」这个入口,对于「朋友圈」作为在「朋友们」的二级导航,白鸦早有一篇短小精悍的评论,里面精彩分析到「朋友圈」在为「朋友们」导流量,引导用户使用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

从「详细资料」进入「朋友圈」

以下假定用户没有朋友圈使用习惯,进而讨论产品是如何激发他们尝试朋友圈的冲动。

好友「详细资料」中的「个人相册」是朋友圈的第二个入口(此处且定义点击「个人相册」后出现的好友生活流也属于朋友圈)。「详细资料」主要出现在两个情景。第一个情景是在通讯录点击会话对象,这个情景下用户基本不会尝试点击「个人相册」,因为他们会直接点击「发消息」,这个情景不是一个很好的入口。第二个情景是在会话中点击好友的头像,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操作呢?经调查发现很多人是想看到更清晰的头像(可见把头像设计得小点有多重要);另外我们已经习惯了点击头像查看好友的主页,这甚至可能已成为发自潜意识的行为。笔者认为这个情景作为朋友圈入口比「朋友们」下的入口更重要。因为这时候我们处于相对空闲的状态;而时常联系的对象一般也是比较亲密的朋友。因此这是情感传递的绝佳情景,而情感的传递就是通讯到社交的需求转换。

但实际上「个人相册」这一栏的设计并不合理。首先「个人相册」这个文案已经名不符实了,点击进去其实是图文并茂的好友生活流,而且这些生活流还包含不少纯文字的信息——虽然在朋友圈发纯文字是隐藏的,可是这个需求确实很顽强。另外从情感传递的角度来看,「个人相册」作为朋友圈的入口单纯陈列照片真的足够好吗?笔者以为,多数图片的情感都是模糊不清的,图片只有配上文字才能表现出能够传递情感的情景。陈列照片还不如「最新动态」。

开始使用朋友圈就像在卧室推开了一道陌生的门

通讯作为微信的基本功能,足够重要;作为移动通讯工具,足够贴身;作为一种交流手段,足够抽象轻简。微信把许多功能都插件化,你可以删繁就简把自己的微信整理成纯粹的点对点通讯工具。若果你的好友不用朋友圈,那他的详细资料就看不到朋友圈的入口。我一度感到微信通讯功能与朋友圈之间存在强烈的隔离感,正是因为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很少用朋友圈。而一旦好友在朋友圈所沉淀的生活随着贴身的通讯功能映入眼帘,便自然而然激发我使用朋友圈的冲动。这很神奇,微信这款产品带有一种耐心而崇尚自然的气质。 

关于「时间」的呈现

笔者认为整个微信最精彩的设计就藏在朋友圈里面。生活流顶端的拍照按钮绝对是神来之笔,色调和 icon 的搭配营造出强烈的留白感,「今天」二字旁衬激发出延伸生活流的期待。 

生活流的主体也大胆把时间作突出处理,笔者觉得一日一图是绝佳的呈现效果。对「时间」的突出能加强生活的陈列感,实话说这里的设计易于让人上瘾。不过各花入各眼,这部分美学评判仅代表笔者的 taste。

究竟有多少人用朋友圈?

再引白鸦那篇评论评论,我质疑其中「可现在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在用朋友圈」这个判断。此前广泛流传的一篇文章一个腾讯高管对微信和 QQ 的解读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微信,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诞生不久,但是它很好的集聚了 QQ 品牌所无法触及的高端和商务用户群。」我猜白鸦对微信用户朋友圈使用情况的判断源于自己所处的圈子,他们应该就是那群高度认可朋友圈的「高端用户」。我粗略考察过自己的圈子,微信用户朋友圈的使用率只有 40% 到 50% ,绝没有「百分之七八十」这么高。那到底有多少人用朋友圈?暂时没有看到什么权威的数据,故想在此抛个砖,欢迎各位看官各自评估之后留言:)

微信移动社交产品观察

已有10条回复我要回复

Medium e6b104880557b5fe3fc73483c36e2dde
ATorange橙·2013-04-27
“「朋友圈」在为「朋友们」导流量”这个有点事后诸葛亮的感觉,而且到底是谁在为谁到流量,这个很难说
Medium accbe7c59340d609c64c2a4681e141fc
depthsky·2013-05-03
我觉得其实是相互的~~~
Medium 883a46a894d07397a2f3be5c266f71df
粉丝·2013-04-27
足足的抄袭了Line,微信游戏也同样抄袭Line Game。韩国的Talker也抄袭Line。。。。。。。
Medium e3060f67d4c5bee9a8c95ab87fdb0e6a
colin8hen·2013-04-27
在国外社交网络很强势,到了中国就反过来了,IM很强势。可有大神解释解释原因~
Default avatar
极客漫游者·2015-04-12

中国人比较含蓄,相较于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个人生活场景,即时通讯更容易被人接受。

Medium 96191f85c3200f1556b8914832278532
承哲·2013-04-28
朋友圈是一个高度洞察人性的设计。只要把握大多数人的人性就可以了
Medium b41eec968d1c6bb75076b3fd091c1147
CarlNERV·2013-04-30
把妹的都用朋友圈,向妹子展示自己
Medium 4d37802db43cca5dab667241515ed154
无风·2013-04-30
同感
Medium 6f3676febe35020b01373c7214fee2dc
咸鱼歪歪·2013-04-30
就我目前的微信好友对于朋友圈的使用率来看,确实不足50%,但是开始习惯朋友圈的人不少是照搬微博内容或者是看中评论隐藏性这一特征
Medium accbe7c59340d609c64c2a4681e141fc
depthsky·2013-05-03
朋友圈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隐私控制,不是彼此共同的好友是无法看到对方的评论内容,这才能凸显出圈的意义,因为圈必然都是彼此认识的人。
Default avatar